在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在正面战场浴血厮杀,却同样身处九死一生的险境;他们隐姓埋名,深入敌营,用智慧和胆识编织起一张无形的情报大网。李凤岐,这位中共淮安县敌工站的传奇侦查员,便是隐蔽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他的故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与令人肃然起敬的革命气节。
![]()
1947 年,中共淮安县县委为加强对敌情的掌控,在全县设立敌工部,各区建立敌工站。这一年,李凤岐接到调令,成为淮安县敌工站的一名侦查员,自此踏上了在敌人眼皮底下工作的危险征程。彼时,敌伪势力猖獗,大肆搜捕我党同志,下乡扫荡残害百姓,获取敌军兵力、装备等关键情报迫在眉睫。
初入敌区,李凤岐面临诸多困难,对当地地形和敌情的陌生让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成功发展了一批联络员和内线。此后,他乔装成伙夫、保姆等身份,深入敌营。他像敏锐的猎手,善于从垃圾桶里的碎纸片、敌人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中捕捉重要情报,多次帮助组织化险为夷。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开展政治宣传,通过伪军的亲友进行策反工作,成功策反了伪军重要据点的中队长,并协助我军端掉了敌军四个重要据点,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在这条充满危险的道路上,李凤岐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南马厂村执行侦察任务时,他就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顺利完成任务返程途中,李凤岐被十几名还乡团成员认出,寡不敌众的他不幸被捕,甚至被判处死刑,断头饭都已摆在面前。就在这绝望之际,命运的转机悄然出现。关押他的地点竟是好友吴必荣的家,吴必荣借送断头饭之机,悄悄暗示李凤岐注意碗底。李凤岐在碗底发现一把小刀铲,趁着天黑,他割断绳索成功逃脱。在敌人追捕时,他又机智地躲进乱坟岗,装死躲过搜查,上演了一出惊险的 “死里逃生”。
李凤岐的革命之路,早在 1938 年就已开启。在徐毅等人的介绍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 年,他带领 19 名青年前往晋豫区负责治安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在敌营中,他凭借出色的能力,从普通士兵晋升为中队长。身处敌人内部,他秘密组建党小组,开展反战宣传,唤醒伪军的民族意识。每当得知日军扫荡计划,他都会想方设法进行破坏,全力保护百姓安全。日军虽多次对他产生怀疑,却始终找不到确凿证据。面对被捕同志,他总是想尽办法营救,实在无力营救时,也会偷偷安葬烈士遗体。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李凤岐率领百人队伍在阳城英勇作战,缴获大量武器,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令人敬佩的是,战后他主动辞去职务,回到家乡务农,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去世。从深入敌营的孤胆英雄,到回归平凡的普通农民,李凤岐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李凤岐的一生,是革命信仰的生动写照。他深入虎穴,与敌人斗智斗勇;他保护群众,营救同志,策反伪军,为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在胜利之后,他不慕名利,甘愿回归平淡,这种崇高的革命精神,穿越岁月长河,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缅怀。他的故事,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与信念奋勇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