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要聊的,是汉朝的出行鄙视链。
![]()
先说说汉朝金字塔尖的人物 —— 皇帝。
皇帝出门那可不是 “出门”,是 “巡幸”,讲究的是 “排面” 和 “威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最高规格安保 + 豪华车队”,一点都不夸张。
根据《汉书・舆服志》记载,皇帝出行分三种规格:大驾、法驾、小驾,场合不同,排场也不一样。
大驾最隆重,一般用在祭天、封禅这种国家级大事上。
光拉主车 “玉辂” 的马就有六匹,这可是皇帝的专属配置,叫 “天子驾六”,诸侯都不能用,用了就是 “僭越”,要掉脑袋的。
玉辂本身也奢华,车厢上镶着玉器,外面刻着龙凤图案,坐在里面稳当又舒服,夏天有帷幕遮阳,冬天有毛毡挡寒。
除了主车,大驾还有啥?
前面有 “先导车” 开道,负责吆喝路人回避;后面跟着几十辆护驾车,坐着九卿、将军、侍卫,还有宫女、太监打杂,加起来随从能有好几千人。
更厉害的是,皇帝走的路都是专门修的 “驰道”,宽五十步(相当于现在七十多米),两边种着杨树、柳树,又宽又平整,普通人敢随便踩一脚,轻则挨鞭子,重则杀头。
汉武帝就曾因为公主的车夫不小心把车赶进驰道,直接把车夫斩了,连公主求情都没用,你看这规矩多严。
法驾就比大驾简单点,日常处理国事、去宗庙祭祀用的,随从减到几百人,护驾车也少了一半,但主车还是六匹马拉的玉辂,规格没降多少。
小驾最随意,是皇帝私下里去后宫、皇家园林才用的,可能就带十几个随从,车也换成轻便的 “安车”,但即便这样,也比大臣们风光 。
接下来是诸侯和王爷们。汉朝初期有不少藩王,比如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这些人虽然是皇室宗亲,但出行规格得严格 “降档”。
按规定 “诸侯驾五”,主车最多用五匹马拉,比皇帝少一匹,车厢装饰也不能用太多玉,顶多镶点金银,颜色也得避开皇家专用的明黄。
王爷们出门也有随从,比如王府的官员、侍卫,能有几百人,走在路上也算浩浩荡荡,但有个大限制:不能随便离开封地。
要是想进京见皇帝,得提前写申请,皇帝同意了才能动,不然就会被怀疑谋反。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导火索之一就是吴王刘濞不满削藩,故意不去京城,后来干脆起兵造反,可见王爷们的 “出行自由”,其实是被皇帝牢牢管着的。
再往下就是朝廷官员,他们的出行跟品级直接挂钩,跟现在 “职级待遇” 似的,一点都不含糊。
最顶端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国防部长,出门坐的是 “轩车”。
这种车有四面帷幕,夏天能遮阳,冬天能挡风,车厢宽敞,能坐能躺。
按规矩 “卿驾四”,三公作为最高级别的官员,能坐四匹马拉的轩车,马匹都是挑过的良马,毛色光亮,一看就不是普通货。
三公出门还得带随从,比如门下掾(相当于秘书)、功曹史(相当于助理),还有几个侍卫,路上遇到其他官员,不管是郡守还是县令,都得主动让路,要是不让,轻则被弹劾,重则丢官。
九卿(比如太常、光禄勋)比三公低一级,出门坐 “轺车”,比轩车轻便,用三匹马拉,随从也减到十几个。
地方官里的郡守(相当于省长),出门坐 “传车”。
这是官府专门配的公务车,能在驿站换马,跑长途方便,比如巡查下属的县、去京城汇报工作,就靠传车。
郡守用两匹马拉车,随从有门下掾、主簿,到了下属的县里,县令得带着全县官员出城迎接,郡守下车后,县令还得弯腰行礼,这都是规矩。
县令(相当于县长)的出行就寒酸多了,一般用一匹或两匹马拉车,车没有帷幕,下雨下雪就得挨淋,随从可能就一两个,帮着赶车、拎东西。
县令出门主要在县里转,比如去乡下看农田、处理邻里纠纷,遇到老百姓,老百姓得赶紧躲到路边,不然会被县吏呵斥 “冲撞官驾”。
至于更低级的官员,比如县丞、县尉,可能连官车都没有,出门靠步行或骑驴,跟普通百姓差别不大,毕竟品级低,没那么多特权。
说完当官的,再聊聊汉朝的 “中产阶级”—— 士族地主。
这些人有钱有地,是 “士农工商” 里的 “士”,地位比农民高,但没官员的特权,出门全靠自己家的车,他们最爱坐的不是马车,是牛车 。
别觉得牛车掉价,汉朝的牛车比马车舒服多了!
牛走得慢,颠簸小,车厢还大,能装行李、茶具,不管是去郊外打猎,还是去朋友家赴宴,坐牛车都惬意。
士族地主的牛车会精心装饰,比如在车厢外面刷层红漆,挂个青色布帘,赶车的家丁还得穿干净的衣服,显得有面子。
有的家境好的,也会买辆轻便的马车,但只能用两匹马拉,不敢跟官员比。
他们出门也带随从,比如家丁、仆人,负责扛行李、准备食物,要是去远地方,还会带个厨师,路上能做口热饭。
不过士族地主也得守规矩,遇到官员得赶紧回避,不能跟官员抢路,不然轻则被骂,重则被抓 。
接下来是汉朝最广大的群体 —— 普通百姓,主要是农民和商人。
农民在汉朝地位不算低,是 “农”,但日子过得苦,出行更是难。农民日常出门全靠 “11 路公交”—— 步行。
去田里干活,不管离村子多远,天不亮就得起床,走一两个时辰(到地里,晚上天黑了再走回来,一天光走路就累得直不起腰。
要是赶上赶集日,得去县城卖粮食、蔬菜,买盐、农具,那更折腾。
住得远的农民,得提前一天准备干粮(比如硬饼子、咸菜),凌晨就出发,走几十里地到县城,中午赶紧卖货、买东西,下午再往回赶,回到家天都黑了,脚底板全是水泡。
少数条件好的农民,会跟邻居合伙买一头驴,赶集时能坐驴车,省点力气,但这样的家庭少之又少。
而且农民走的都是土路,不是皇帝官员走的驰道,一到下雨天,土路变成泥坑,深一脚浅一脚,有时候还会摔跤,把粮食洒了,只能自认倒霉。
商人的地位比农民还低,是 “士农工商” 里的 “商”,朝廷对他们限制特别多: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骑马,出行只能坐牛车,还得交重税。
商人出门主要是贩运货物,比如从南方运茶叶、丝绸到北方,从北方运粮食到南方,全靠牛车拉货。
牛车走得慢,一天只能走几十里地,路上得住客栈,可客栈价格贵,还经常遇到黑店;过关卡时,官吏会检查货物,收关税,有时候还会故意刁难,敲诈点钱 。
商人赚点钱不容易,出门也不敢张扬,怕被官员抓小辫子,比如穿了件稍微好点的衣服,就可能被说 “僭越”,货物被没收,甚至坐牢。
最后咱们聊聊汉朝最惨的群体 —— 底层贫民,比如佃农和奴婢。
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租地主的地,靠交租子生活,出行全看地主的脸色。
地主让他们去送粮食,他们就得步行去;让他们去城里买东西,哪怕天快黑了,也得赶紧出发,去晚了会被打骂。
灾荒年的时候,佃农交不起租子,会被地主赶走,变成流民,只能带着家人到处流浪,找有粮食的地方 。
这时候的出行,就是 “逃难”,靠步行,吃了上顿没下顿,很多人走在路上就饿死、病死了,小孩还可能被卖掉换粮食,特别可怜。
奴婢更惨,他们是地主或官府的 “私有财产”,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出行跟货物没区别。
要是被主人卖掉,会被装在牛车上,手脚绑着,跟粮食、布匹堆在一起,路上吃的是馊饭,要是反抗,就会被鞭子抽。
主人让他们去送信,哪怕距离几百里,也得步行,路上没人管,遇到强盗,不仅信会被抢,还可能被杀掉。
对奴婢来说,“出行” 从来不是自己的事,是主人的命令,走或不走,怎么走,都由不得自己......
现在咱们出门,不用再看身份等级,不管是坐高铁还是打车,大家都是平等的,这种自由和便利,放在汉朝,可是连王公大臣都不敢想的。
了解汉朝人的出行,不仅是看古代的 “交通方式”,更是看古代社会的样子,也能让咱们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