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远东百万公顷良田正被中国农民唤醒。黑土层厚度超两米的沃土,正被来自东北的农户用铁犁翻开新篇章。每公顷年租金仅300元!
![]()
这价格让黑龙江农民老张毫不犹豫签下49年租约。他带着国产播种机跨过边境,在哈巴罗夫斯克圈下500公顷荒地。
第一年大豆单产就飙到6000斤。老张的收成是俄罗斯邻居的三倍。现在他雇着20个当地工人,仓库里堆满待运回国的非转基因大豆。
远东农业用地闲置率高达60%。苏联解体后荒废的集体农庄,如今插满中文标识的界桩。中国农民带去的不只是农机,还有让俄罗斯专家惊叹的垄作技术。
![]()
犹太自治州的菜市场正在被改写。
原本空荡的货架上,现在整整齐齐码着东北农民种的圆白菜。
价格比莫斯科运来的便宜三分之一。争议随之而来。
![]()
有俄罗斯议员在杜马咆哮:"这到底是租赁还是变相占领?"但地方政府官员私下承认,没有中国农户,这些土地只会长满杂草。
中俄边境海关的数据不会说谎。去年经绥芬河口岸入境的俄罗斯大豆暴涨47%。
这些金黄豆粒填饱了国内养殖场的饲料槽。老李在滨海边疆区的遭遇值得玩味。他投资的烘干塔被当地环保部门叫停,理由是"破坏景观"。
![]()
可隔壁俄罗斯人的同款设备却照常运转。最成功的要数华宇农业。
他们在远东9个州同时运营着23个农场。采用"国内订单+跨境种植"模式,去年向国内输送了8万吨粮食。
但暗流始终涌动。某些村庄立起"不租给外国人"的告示牌。而中国农户也抱怨俄罗斯中介突然涨租金,合同说改就改。
![]()
看看阿穆尔河两岸的对比就明白。中国侧农田连片成网,俄方侧却散布着零星的耕地。这种差距催生着合作,也埋下猜忌。
未来三年,俄方计划再释放50万公顷土地。
中国农业部的回应很务实:将组织更多农户组团出海,但必须购买当地保险。有个细节耐人寻味。
![]()
在别洛戈尔斯克,中国农场主开始主动雇佣俄罗斯大学生当经理。这种本土化策略能否化解矛盾?中俄农业合作就像在冰面上跳探戈。
既要保持距离,又不得不相互扶持。
当全球粮价波动时,这两双手握得更紧些。您觉得这种跨境务农模式能持续多久?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见解。
特别提醒:海外投资需谨慎,本文不作任何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