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辆摩托载58个人!印度阅兵为什么钟爱摩托?看完才懂三哥的智慧

0
分享至

  1.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更好地参与讨论与分享,这将为您带来独特的互动体验,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2. 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权威信息来源,相关参考资料已在文末列出,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3.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阅兵仪式都应是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它不仅是一支军队精神风貌与现代化装备的集中展现,更是向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传递力量与信心的重要窗口——既要彰显战斗力,也要激发民族自豪感。
  4. 然而,有一个邻国却常常以一种近乎“马戏团压轴”的方式结束其阅兵盛典,这个国家正是我们熟悉的印度,素有“有色有声有味”之称的南亚大国。



  1. 几乎每一年印度的国庆阅兵临近尾声时,都会出现一支由军用摩托车组成的方阵进行高难度叠罗汉式表演,动作花哨、场面喧闹,整体观感充满荒诞与戏剧性。这种独特传统早已成为印度阅兵的标志性环节,也折射出该国对摩托车近乎痴迷的情感依恋。
  2.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类摩托车特技表演甚至被官方视为提升阅兵观赏性的核心卖点之一,直接推动了门票价格的上调,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噱头。
  3.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为何印度军方乃至整个社会会对摩托车如此执着?这份深入骨髓的喜爱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困境?



  1. 哲学家黑格尔曾言:“凡合乎理性者皆现实,凡现实者皆合理。”印度人对摩托车的狂热,并非无端之举,而是深植于殖民遗产之中,同时映射出当前发展水平下的结构性制约。
  2. 若要追溯这段“百年情缘”,就必须回到英国殖民时期。长达190年的统治使英式制度与文化深深嵌入印度社会肌理,即便独立已逾七十余载,许多领域仍残留着昔日宗主国的影响痕迹。而印度与摩托车的渊源,正始于那段被殖民的历史。
  3. 早在1920年,英军便将通讯兵从工兵体系中独立出来,组建专业通信部队。彼时电子通信技术尚处萌芽阶段,信号不稳定且极易遭干扰,在战场上难以信赖,因此人力传令仍是主流手段。



  1. 为加快信息传递效率,英国军队引入摩托车作为机动工具。面对复杂地形与恶劣路况,摩托车凭借轻巧灵活、维护简便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脱颖而出,迅速成为战场联络的关键载体。
  2. 到了1927年,英国专门设立摩托车驾驶训练中心,系统化提升士兵操控能力,进一步强化其在军事行动中的实用价值。
  3. 客观来看,当时的摩托车作为工业文明产物,在广大殖民地民众眼中属于稀罕之物,堪称“移动奢侈品”。所谓“低成本”只是相对于大英帝国财政而言;对于印度本地而言,这无疑是尖端科技的象征。



  1. 直到1935年,英国正式将摩托车带入印度本土,建立英属印度通讯部队,这才真正开启了印度与摩托车之间的长期绑定。印度军方很快便对这一新式装备展现出极高热情,并迅速将其“玩出了名堂”。
  2. 出乎英国预料的是,印度士兵不仅迅速掌握了基本驾驶技能,还在表演项目上不断创新突破:从单人骑行演变为双人同乘,进而发展到一个班、一个排乃至整连共骑一辆摩托的极限挑战。



  1. 2017年11月,印度陆军“龙卷风”摩托车特技队刷新世界纪录,成功实现58名士兵搭载于同一辆摩托车上,平稳行驶达1200米,震惊全球。
  2. 有网友戏称:“不愧是自称雅利安后裔的民族”,竟能把杂技艺术融入军事训练,还仿佛“巧妙解决”了各国普遍面临的兵力投送难题。
  3. 当其他军事强国竞相研发大型运输机与空降载具时,印度似乎另辟蹊径:只要不断刷新载人上限,或许未来真能实现“一辆摩托拉一个营”的奇景。



  1.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军方所使用的摩托车几乎清一色来自同一品牌——皇家恩菲尔德(Royal Enfield),这是英国最古老的摩托车制造商之一。上世纪70年代,因市场萎缩与经营困难,该公司在英国本土停产。
  2. 但由于印度对其情感深厚、需求旺盛,最终由埃尔舍汽车公司接手并继续生产排量为500CC的传统单缸车型,专供印度陆军使用,使得这一经典品牌得以延续至今。
  3. 事实上,将摩托车列为制式装备并非印度独创。美国、前苏联以及中国在其军事发展历程中也曾广泛采用此类车辆。



  1. 例如1969年中国举行国庆阅兵时,摩托车仍属稀缺资源,甚至连自行车都被编入方阵参与表演,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穷”。当时中国的装备常被西方讥讽为“万国牌”,虽含贬义,但也属实:基础保障尚且不足,何谈特种交通工具?
  2. 相信许多人对源自前苏联技术转让的“长江750”三轮摩托车记忆犹新,那是上世纪中国军警系统的标配出行工具。敢于直面落后并不丢脸,正如朱元璋从不掩饰自己出身贫寒;真正可耻的是拒绝承认差距、一味粉饰太平。



  1. 正因为经历过那样的艰难岁月,今日中国的成就才更加值得骄傲。如今我国已全面淘汰老旧摩托装备,取而代之的是各类高性能专用车辆,无论动力表现还是安全防护,均已远超传统两轮车数个层级。
  2. 相比之下,印度至今仍将大量摩托车列装部队,并将其特技展示搬上国家级阅兵舞台,根本原因在于“军备更新缓慢、财政投入有限”,这是一种典型的现实妥协。
  3. 此外,印度高原山地广布,缺乏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高效机动平台,摩托车因造价低廉、通行能力强而成为首选。在印巴边境冲突或中印边境摩擦中,频繁可见印军士兵骑着摩托执行巡逻任务的身影。



  1. 有人或许会问:中国是否从未在阅兵中使用过摩托车?答案是否定的。
  2. 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确实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摩托车护卫方队——45名武警官兵驾驶春风CF650G型两轮摩托,组成庄严仪仗。



  1. 他们护送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及英烈后代代表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的致敬。这不是炫技表演,而是一种庄重承诺:我们从未忘记那些为国家牺牲与奉献的人,他们理应享有最高礼遇。
  2. 如果说印度军方对摩托车的依赖源于军费紧张与地理条件限制,属于“不得不选”;那么普通民众为何也对摩托车趋之若鹜?



  1. 数据显示,2016年印度摩托车产量首次超越中国,跃居全球第一。2017年销量突破2000万辆,远高于同期中国约1600万辆的销售数据,领先幅度接近25%。
  2. 而同年印度汽车销量仅为401万辆,不到中国汽车销量的七分之一。尽管骑摩托飞驰看起来潇洒帅气,但从安全角度出发,“铁包肉”(汽车)与“肉包铁”(摩托)的风险差异显而易见。
  3. 印度民众的选择本质上仍是无奈之举:即便是像奇瑞QQ这样在中国被视为入门级的微型轿车,在印度普通家庭眼中依然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因此,摩托车成了最具性价比的日常交通工具。
  4.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越南、朝鲜等国,自行车和电动车普及率高,背后同样是经济因素主导的结果。



  1. 除此之外,道路基础设施状况也是影响印度人偏爱摩托车的重要动因。
  2. 据2024年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全国公路总里程高达800万公里,远超中美两国,位居世界第一。这一数字令人咋舌,引发外界广泛质疑与求证,结果发现其统计方式颇具“特色”:
  3. 首先,评定标准宽松异常。印度所谓的“公路”中包含大量未经硬化的乡村土路,只要摩托车能够勉强通行,即可计入公路系统。难怪摩托能在当地畅通无阻,颇有几分鲁迅笔下“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意味(注:此句实为网友调侃,并非鲁迅原话)。
  4. 其次,统计范围涵盖极广。不仅包括已建成通车的道路,还将大量处于规划或建设阶段的“未来公路”纳入统计口径,体现了典型的“印度式思维”——想法即存在,蓝图即现实,不禁让人联想到孙中山先生当年擘画全国铁路网的宏伟愿景。
  5. 再次,高等级公路占比微乎其微。尽管中国公路总里程不足印度三分之二,但高速公路已达17万公里以上;而印度符合国际标准的封闭式高速不足1万公里,且多数允许摩托车、马车、行人混行,所谓的“高速”实则形同虚设。



  1. 可以说,印度是通过“重新定义公路”的方式,实现了“里程全球第一”的神话。
  2. 正因如此,印度的道路交通呈现出极度混乱的局面:交通规则形同虚设,遵守与否全凭心情;交警需手持警棍现场指挥摩托与行人;偏远地区泥土小道仅适合马车和两轮车通行。
  3. 在印度,无论城乡,若不具备娴熟的摩托车驾驶技巧,几乎寸步难行。能够在密集人流车流中灵活穿行的骑士,往往被视为公路上的“王者”,那种自由穿梭的快感,是困在四轮车厢里的驾驶者无法体会的。
  4.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宝莱坞电影中,主角骑着摩托在慢镜头中飞跃山川河流的画面屡见不鲜,已成为印度影视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深受国民喜爱。



  1. 历经近百年沉淀,摩托车文化已深深融入印度社会血脉,既有经济发展滞后带来的被动选择,也有政府与媒体主动塑造的意识形态推动。
  2. 2020年7月,莫迪总理在列城发表讲话时,通篇强调“勇气”二字,提及频率接近30次,极力渲染军人英勇形象。
  3. 在建军节致辞中,他也与内政部长反复宣扬牺牲精神与无畏品质。印度主流媒体对阅兵中的摩托车方阵更是极尽赞美之词,称其完成高难度动作是对“军人胆识与纪律”的最好诠释。
  4. 在这种舆论导向下,钻研摩托车特技被赋予崇高意义,逐渐演变为一种“政治正确”。普通民众受此影响,也将掌握高超车技视为男子气概的象征,“不会几招摩托绝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勇敢的男人”。



  1. 就连女性群体也被卷入这场热潮:2020年,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派出一支由65名女性组成的全女子骑手方队参与游行,这在性别观念保守的印度极为罕见,足见摩托车文化的渗透力之强。
  2. 在政府倡导、媒体鼓吹、全民追捧的多重加持下,印度的摩托车崇拜持续升温,愈演愈烈。
  3. 但鲜少有人关注一个残酷的事实:印度交通事故中,涉及两轮车的死亡人数占比高达44.8%,每年约有7.7万人因摩托车事故丧生。
  4. 这些生命往往被简单归因为“驾驶技术差”或“不戴头盔”,而忽视了深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5. 摩托车俗称“肉包铁”,一旦发生碰撞,生存几率极低。
  6. 中国也曾经历类似的阵痛期,上世纪无数人因摩托事故失去生命。但随着经济腾飞与交通体系完善,摩托车逐步退出主流出行方式;而印度,仍在承受这份代价,想要彻底摆脱,恐怕还需漫长的转型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2025年,丧葬抚恤金提高了,退休人员总共能有几万元?

2025年,丧葬抚恤金提高了,退休人员总共能有几万元?

巢客HOME
2025-10-28 06:25:04
刘若英懵了!爷爷凭《沉默的荣耀》爆火,这波祖上荣光藏多少硬气

刘若英懵了!爷爷凭《沉默的荣耀》爆火,这波祖上荣光藏多少硬气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1-03 11:42:09
“老破小”正在成为租金下跌的“重灾区”

“老破小”正在成为租金下跌的“重灾区”

蓝鲸新闻
2025-11-12 09:48:07
曾医生的睡裙,好看在哪里

曾医生的睡裙,好看在哪里

大张的自留地
2025-11-11 14:16:34
这个特大城市,扩容了

这个特大城市,扩容了

国民经略
2025-11-12 11:51:01
记者实探西安8岁女孩的家:小屋窗户没玻璃,邻居经常投喂称她“很聪明”,听到上学后激动大喊

记者实探西安8岁女孩的家:小屋窗户没玻璃,邻居经常投喂称她“很聪明”,听到上学后激动大喊

极目新闻
2025-11-12 21:15:38
这下出名了!全网都知道了娃哈哈新任总经理许思敏,竟是1994年的

这下出名了!全网都知道了娃哈哈新任总经理许思敏,竟是1994年的

乐悠悠娱乐
2025-10-12 11:46:18
正在被饿死的县医院们

正在被饿死的县医院们

医脉圈
2025-11-12 12:14:28
梅毒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看电影,也别做这4事

梅毒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看电影,也别做这4事

泠泠说史
2025-11-12 15:30:50
秦岚真是梦中情姐

秦岚真是梦中情姐

叨叨话影
2025-11-13 00:56:28
王家卫录音风波再升级! 袁立全平台喊冤,这下轮到张国立慌了

王家卫录音风波再升级! 袁立全平台喊冤,这下轮到张国立慌了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1-13 03:23:41
副院长和眼科医生事件后续:网传眼科医生被“撤职留岗”,父亲发声引争议

副院长和眼科医生事件后续:网传眼科医生被“撤职留岗”,父亲发声引争议

男女那点事儿儿
2025-11-12 12:39:45
11月12日,瓜迪奥拉离任倒计时,曼城王朝或将落幕?

11月12日,瓜迪奥拉离任倒计时,曼城王朝或将落幕?

林子说事
2025-11-12 12:37:55
“一觉醒来,大学变高中了”,当本升高成为现实,大学生天都塌了

“一觉醒来,大学变高中了”,当本升高成为现实,大学生天都塌了

妍妍教育日记
2025-11-12 20:05:44
中国人均存款刚“出炉”,全国近5亿户家庭,存款50万的有多少?

中国人均存款刚“出炉”,全国近5亿户家庭,存款50万的有多少?

平说财经
2025-10-27 17:56:40
尴尬!查尔斯一旦离世,卡米拉不再是王后,还得向夏洛特公主行礼

尴尬!查尔斯一旦离世,卡米拉不再是王后,还得向夏洛特公主行礼

白露文娱志
2025-10-13 14:49:57
54岁突然发现,许多中产家庭渐渐穷回去了,以下两个征兆,要警惕

54岁突然发现,许多中产家庭渐渐穷回去了,以下两个征兆,要警惕

雪雪呀
2025-08-11 08:41:29
中国首例「5胞胎」现状曝光:个个年满20岁,父亲过劳去世,如今现状却让人唏嘘

中国首例「5胞胎」现状曝光:个个年满20岁,父亲过劳去世,如今现状却让人唏嘘

麦子熟了
2025-11-11 21:45:07
1亿工程款主人是谁?民企指河南一官员妹妹为“李鬼”

1亿工程款主人是谁?民企指河南一官员妹妹为“李鬼”

法治边角料
2025-11-12 22:28:23
菲律宾前总统成“世界第一巨贪”,家藏数吨黄金,拖垮国家经济

菲律宾前总统成“世界第一巨贪”,家藏数吨黄金,拖垮国家经济

三石记
2025-11-04 19:23:14
2025-11-13 04:56:49
史智文道 incentive-icons
史智文道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创造未来。
3416文章数 1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汽车要闻

7座皆独立座椅/新增5座版 体验第三代吉利豪越L

头条要闻

男子打92岁母亲 邻居:老人4女1子 打人者为小儿子

头条要闻

男子打92岁母亲 邻居:老人4女1子 打人者为小儿子

体育要闻

消磨你上千小时的足球游戏,走过第20年

娱乐要闻

再王珞丹和白百何 明白两人"差别"在哪

财经要闻

段永平最新访谈:聊企业经营 投资理念

科技要闻

前阿里人亲述: “经济上行”期双11什么样

态度原创

旅游
房产
亲子
教育
军事航空

旅游要闻

638栋楼的灯光秀,与滕王阁的千年对话

房产要闻

海垦城建·鹿城壹号品牌发布会暨美学示范区璀璨启幕

亲子要闻

男孩总是躁怒崩溃,送去医院就诊,被确诊的却是孩子父母

教育要闻

2025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区(校)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即将拉开序幕

军事要闻

美媒爆出猛料 "北溪"破坏行动由扎卢日内指挥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