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哪是2025年国际大都市的学生餐?说是上世纪工厂食堂的猪食,我都信。
前文回顾:
上海家长们的朋友圈,这几天被两张图片刷屏了:一张是罗永浩痛骂西贝“给孩子吃冷冻两年的保水剂死鱼”,另一张是上海某小学餐盘里发黑结块的米饭、寡淡发臭的虾仁炒蛋。
讽刺的是,前者是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吃的商业预制菜,吵得全网沸腾;后者是孩子不得不吃的校园餐,却直到“僵尸肉”被扒出才掀起一丝波澜。
这很上海,也很中国。
上海学生餐,是一场让中产家长集体绝望的盛宴。
1
“妈妈,今天的虾是臭的。”
9月15日,一名小学生的这句话,像一根针扎破了上海校园餐的虚假气球。随后几天,社交媒体上涌出大量照片:发黑的米饭、坚如磐石的狮子头、泛着金属色泽的冷冻虾仁、油渍斑斑的炸鸡柳。
![]()
![]()
![]()
![]()
这哪是2025年国际大都市的学生餐?说是上世纪工厂食堂的猪食,我都信。
更魔幻的是对比。18元一份的餐费标准(政府另有补贴),在上海足以买一份用料扎实的商务套餐。但孩子们吃到的是什么呢?冷冻365天的鸡鸭、540天的牛羊肉、720天的五花肉——活脱脱的“僵尸肉军团”。
而这一切的供应商,是号称“上海校园餐一哥”的绿捷实业。
![]()
绿捷何等来头?日供50万份,垄断上海14个区300多所学校,占全市182万中小学生的近三分之一。其创始人张国华,头衔横跨核能、化工、家电、电子六大行业,曾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堪称“跨界天王”。
但这位“天王”做出来的饭,孩子不爱吃、家长痛哭、全网唾骂。
2
监管在哪里?
校园餐生意,表面是民生工程,但很容易滑入权力与资本的合谋。
理论上,上海对学生餐的监管堪称“全国模范”:餐标细分到区(15-25元)、开放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教育部门+市监局+家委会三重监督。
但现实呢?
“高标准准入”成了寡头护城河。中小餐饮企业被资质门槛拦在外面,而像绿捷这样有资本背书的企业,可以轻松“砸钱入场”。
“严控利润”反而逼出恶性降本。餐标锁死,利润微薄?那就用最便宜的僵尸肉、临期冻品、油炸半成品。
家长投诉豆腐酸了?解释是“醋放多了”;肉有异味?说是“孩子味觉敏感”。
至于追溯平台,关键时候可以“宕机”。上海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本是全国首创,但这次事件中,绿捷的采购记录被扒出后,平台一度“技术故障”。
机器都知道趋利避害,何况人?
更可怕的是问责机制接近失效。绿捷日供50万份,占了上海校园餐半壁江山。真出了问题,谁敢让它停?“大而不能倒”,成了它最大的护身符。你动得了他吗?
3
上海缺好吃的吗?不缺。上海缺餐饮管理人才吗?不缺。但校园餐却烂得如此稳定,原因只有一个:
这是一个被权力精心设计的市场。
教育部门集中招标,学校卸责甩锅,企业利益捆绑。家长和学生?只是沉默的用餐者。
绿捷的崛起路径说明了一切:2014年成立,2017年就成行业老大,中标项目雪球般越滚越大。背后是谁在助推?新希望集团——中国饲料大王、养猪巨头——的入主,更让绿捷从“手眼通天”升级为“一手遮天”。
而真正做得好的企业,如家长口碑载道的那些,反而难以扩张。绿捷是钦定的吗,别的企业再好也进不来?
家长们呼吁罗永浩来尝一口绿捷的饭,这让整个事件像是一场无奈的行为艺术。
个人的愤怒,撼不动系统的铜墙铁壁。
僵尸肉的问题背后,是:
谁给了绿捷垄断的资格? 谁在保护它一次次过关? 为什么严监管反而养出巨兽?
上海的GDP在赶英超美,孩子吃的却类似猪食;
家长们很无力,他们能骂西贝,却动不了绿捷。
除非有一天,校长、局长、招标办主任的孩子,也坐在教室里吃那盒720天的冷冻五花肉。
否则,一切都不会改变。
已开快捷转载,文章可自由转载
木子美爆料多位大佬性事——一个“三明治”,一个30亿票房导演,全文可点击关注“不正确”公号,在后台输入“木子”领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