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月内,同一款车两次大规模召回。
9月19日晚,小米汽车再次向监管部门提交召回方案,这次涉及11.69万辆SU7标准版,几乎占到总交付量的三分之一。
表面上看是一次普通的OTA软件升级,背后却映射出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
这次召回的核心问题直指小米SU7标准版的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官方通告显示,在"极端特殊场景"下,系统对障碍物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存在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什么是"极端特殊场景"?简单说就是施工路段、压线重卡、突发障碍物这些日常不常见但一旦遇到就很要命的情况。
小米方面强调,此次召回没有出现事故及人员伤亡情况,但今年3月安徽铜陵那起致命事故仍然让人心有余悸。
更令人关注的是,这已经是小米汽车年内第二次召回了,今年1月,小米曾因智能泊车功能问题召回了30931辆SU7标准版,从泊车到高速领航,小米的软件问题似乎正在从低速场景蔓延到高速场景。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量同比激增29.5%,其中软件缺陷占比超40%,"智能驾驶误判"、"单踏板模式失灵"等数字化问题正在成为召回的主要原因。
工信部今年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构建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基线,这意味着监管层已经意识到,智能驾驶不能再野蛮生长了。
相比之下,特斯拉因电子电气系统缺陷累计召回120.68万辆车型,召回量接近2024年全球交付总量,可见智能汽车的"软件召回"已经成为行业常态,小米并不是个例。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具备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经达到55.7%,预计2025年这一数据有望突破65%。
在这场智驾军备竞赛中,各家车企都在拼命抢夺技术制高点,特斯拉FSD终于入华,但面对中国复杂路况显得"水土不服",普遍反映闯红灯、无法识别公交车道等问题严重。
华为、理想、小鹏等国产品牌在智驾领域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格局,甚至在某些场景下已经超越了特斯拉。
![]()
根据最新的智驾战力排行榜,小鹏、华为、理想分列前三,小米排名第五。这说明小米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智驾技术上已经跻身第一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召回只涉及SU7标准版,Pro和Max版本并未受影响。
标准版配备的是不含激光雷达的Xiaomi Pilot Pro系统,仅依靠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进行环境感知,而Pro与Max版则配备更高级别的系统,具备多传感器融合能力。
这暴露出一个行业共性问题:为了抢占价格敏感的市场,车企往往会在入门版本上"减配"关键的智驾硬件,但复杂的道路环境不会因为你是标准版就网开一面。
从社媒舆情分析来看,公众对小米这次召回的反应整体偏负面,净情感度达到-96%。
但换个角度看,小米从发现问题到启动召回仅用7天,快于行业平均的15天,这反映出其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正在从"炫技期"进入"责任期",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将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王传福认为,未来2到3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
![]()
小米这次召回虽然短期内对品牌形象造成了冲击,但从长远看,主动承担责任、快速响应问题的态度反而有助于建立用户信任。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试错和迭代,关键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前进,随着行业标准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智能汽车将为我们带来更安全、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