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永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先贬朗州,后放连州,首居湘水之北,次迁湘水之南,十四年漫长的贬谪生活,行尽潇湘万里余。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茅屋邻水,秋夜读书,虽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但豁达乐观的刘禹锡从未悲观失望。
凭吊屈原,寻觅古迹,游赏孤峰,泛舟桃花源,他的足迹遍布潇湘两岸,他写朗州风物,朗州山水也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
“谪居沅湘间,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诗”,困顿相仍的日子里,刘禹锡寄情山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这首《潇湘神 湘水流》既是彼时所作,是对历史的深沉缅怀,也是自我的超脱。
![]()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唐 刘禹锡《潇湘神 湘水流》
简译:
湘江的水流啊流,日夜不息,九嶷山的云气景物,至今还笼罩着哀愁。
若问舜帝的两位妃子现在何处?零陵的香草上,唯有秋露浸透着孤寂。
![]()
赏析:
贞元十一年(805年)八月,仅仅维持了一百多天的永贞革新,最终因为唐顺宗的退位而宣告失败,刘禹锡被贬谪至朗州(今湖南常德)。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这一时期,他深陷政治失意的苦闷之中,却也因朗州地处湘楚文化核心区,得以近距离接触舜帝与二妃的传说。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
“潇湘”是湖南省的代称,“潇”指湖南境内的萧水,“湘”指的是横贯湖南的湘江,朗州位于湘水的最北面,连州位于湘水的最南部。
“九嶷山”在湖南省永州市南部,相传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其妃娥皇与女英追至湘水,最终投江殉情,化为湘水之神。
《潇湘神》这个词牌名始兴于唐代,又名《潇湘曲》,源于潇湘民间祭祀湘妃(娥皇、女英)的俚曲,经刘禹锡定型化用,成典型词牌。
关于舜帝与二位妃子娥皇和女英的古代传说,先秦时已有流传,屈原曾作《九歌》祭湘灵,至汉代,斑竹(湘妃竹)是为忠贞的象征。
刘禹锡则以《潇湘神》这一词牌,续写这个传说,既是借用这一典故,将个人遭遇和历史悲剧交织,以祭奠湘灵之名,来抒发身世之悲。
开篇以叠句“湘水流”起兴,既点明地理坐标,又以江水的绵延暗喻愁绪无穷,湘水是二妃投江的见证,也是诗人贬途中孤独的陪伴者。
九嶷山是舜帝的葬身之地,也是二妃的魂归之所,诗人将“云物”人格化,赋予山川以情感:历经千载之后,九嶷的云雾仍笼罩着哀愁。
娥皇、女英因舜帝之死而投江,刘禹锡因革新失败遭贬湘江,二妃的泪水化作斑竹,刘禹锡的愁绪凝为诗行,悠悠一江湘水,皆是见证。
![]()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
此词的最后两句,以设问的方式,回答了二妃的所在,在唐代,零陵与永州为同一地区,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也是舜帝的陵墓所在地。
潇湘之畔,九嶷山下,舜帝陵前,青山依旧,绿水悠悠,只是,夕阳几度,早已经物是人非,哪里还能寻觅得到痴情的娥皇和女英?
好在,虽是中秋时节,零陵之地的芳草尚且鲜美,那草尖的泠泠白露,不就是二妃思念舜帝的泪珠吗?斯人虽远,其精神与世同在。
香草美人,屈原誉其为君子,诗人的笔下,芳草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秋露则象征忠贞不渝和高洁的情操,虽清冷却超凡脱俗。
刘禹锡虽遭贬蛮荒,身处逆境,但却从未陷入绝望,秋露的生命虽然短暂,却能折射光芒,自己虽遭贬谪,却能在文学中实现不朽。
![]()
后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帆历尽,归来依旧少年,刘禹锡有一颗赤子之心,总能以坚韧和豁达去面对挫折。
归来时如此,置身其中时亦如此,彼时面对一江浩荡的湘江水,和未知的命运,他亦没有妥协和低头,而是把哀愁化为动力。
这首《潇湘神 湘水流》以“零陵芳草露中秋”为结,看似清冷的画面,却彰显了他的超脱,是对命运的不屈与对美的执着。
参考资料:
《全唐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