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开展博物教育?需要从3个维度着力
园长经验汇报:以“博物意识”点亮传统文化
本文字数4304字,阅读需要6分钟,讲话发言需要15分钟左右
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
各位教育同仁、专家: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浪潮中,幼儿园作为 “启蒙第一站”,如何让 3-6 岁幼儿不只是 “尝一口元宵、剪一次窗花”,而是真正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理解文化背后的 “为什么”?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命题。
近年来,我园以 “博物意识” 为核心,打破 “重习俗体验、轻文化内涵” 的传统模式,从 “资源开发、环境打造、活动设计” 三方面发力,让传统文化活动从 “表面热闹” 走向 “深度浸润”。现将实践经验从 “背景思考、具体举措、阶段成效、未来规划” 四方面汇报如下,愿为更多幼儿园提供可复制的参考。
一、背景思考:为什么要以 “博物意识” 做传统文化活动?
(一)政策导向:传统文化教育是学前教育的 “必修课”
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政策反复强调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园而言,传承传统文化不是 “额外任务”,而是 “立德树人” 的重要载体 —— 我们有责任让幼儿在启蒙阶段,就种下 “热爱中华文化” 的种子。
(二)现实痛点:传统活动多 “热闹” 少 “深度”
此前,我园的传统文化活动也停留在 “节日庆祝” 层面: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 幼儿能体验习俗、品尝美食,但对 “为什么过这个节”“节日背后的故事” 知之甚少,认知始终停留在 “知道是什么”,难以形成 “理解为什么” 的深层连接。
(三)破局关键:“博物意识” 让传统文化 “活” 起来
“博物意识” 强调 “广泛关注、深入观察、主动探究”,这与幼儿 “通过感官认识世界、通过探究建构经验” 的学习特点高度契合。以 “博物意识” 开发传统文化活动,能让幼儿从 “被动体验” 转向 “主动探索”—— 比如看到 “粽子”,不只是 “吃”,还要观察 “粽子的形状”“粽叶的纹理”,探究 “为什么用糯米”“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真正让传统文化 “可看、可摸、可思、可探”。
二、具体举措:以 “三维发力” 构建博物式传统文化活动体系
我们围绕 “让幼儿‘懂’文化、‘爱’文化、‘传’文化” 的目标,从 “资源、环境、师资” 三个维度,搭建系统化的实践路径。
(一)第一维:建 “三维资源库”—— 让传统文化 “触手可及”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 “闭门造车”,我们组建 “资源开发小组”(园长任组长,教研主任、骨干教师为成员),以 “幼儿园为中心,三公里为半径”,挖掘园内外资源,形成 “三大资源库”: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先关注“教育好文”,购买后可获取本专栏全部材料的电子文档(都是结构漂亮、娓娓道来、金句不断的精彩讲话稿),您还可以在本号遇见更多学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汇报材料、校长讲话、计划总结、管理制度等学校公文类文章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成为超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课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级会员,可代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