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杨绘
绘就人生至境的多彩“最”篇章
绵竹史志
绵竹,这片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土地,孕育了许多杰出才俊。与宇文之邵、张浚并称“绵竹三贤”的杨绘,便以非凡一生绘就多彩“最”篇章。
![]()
杨绘塑像
一、绵竹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杨绘先祖为汉代太尉杨震。据《杨氏宗谱》《绵竹县志》等史料记载,其九世祖杨珂在唐代任汉州金堂令,卒于任上;八世祖杨膳曾任国子祭酒,随唐僖宗李儇入蜀。因杨珂去世,杨膳将其安葬于绵竹,遂在此安家。曾祖杨晔、祖父杨充均以德行见称,父亲杨宗道虽隐于乡野,却以高尚品德受乡人敬重,后因杨绘显贵,被追赠光禄大夫。杨绘初封华阴县子,食邑五百户,后晋封郡侯,食邑一千户。他有四子二女:长子杨久中任太庙室长,次子杨积中任黄州司法参军,三子杨使中、四子杨出中均任承务郎;长女嫁前利州绵谷主簿李象先,次女许配承务郎范百虑。
二、最年轻有为的进士之一
杨绘(1027-1088),字元素,绵竹人。他自幼聪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宋皇祐五年(1053)参加御试,擢进士第二名(经《天章阁待制杨公墓志铭》《宋登科记》等资料考证),年仅26岁便高中榜眼,在同科进士中堪称年轻有为的佼佼者。其诗词文章在当世颇具影响力,文风清新洒脱且蕴含深邃思想——在政论文章中,他对时政局势、社会治理提出独到见解,尽显卓越政治洞察力。
![]()
《宋登科记》进士杨绘
三、仕途最多变官员之一
1053年-1057年,杨绘先任开封府通判,后授大理评事、通判荆南府;1058年,任太子中允、集贤校理;1059年,任开封府推官,获赐绯鱼服;1060年-1061年,任判三司户部勾院;1062年,任成都府路眉州知州;1063年-1066年,任利州路兴元府知府;1067年-1069年,任修起居注,后迁知制诰、知谏院,获赐金紫服;1070年-1071年,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以翰林侍读身份被贬知郑州,未赴任,改知亳州;1072年-1074年,任京东西路应天府知府,兼南京留守司事;1074年,复任翰林学士,并出知杭州;1075年,任开封府知府;1076年-1077年,召还,任翰林学士兼侍读,提举在京诸司库务;1077年,遭劾贬谪,罢翰林学士等职,授礼部郎中、荆南节度副使。1077年-1081年,继而任京东西路应天府提举江州太平观,后分司南京留守司事,改提举江州太平观;1082年-1086年,任江南西路兴国知军;1086年-1088年,任京东西路徐州知州。《乾道志》载:元祐二年(1087)十一月,以知徐州、朝散大夫、天章阁待制杨绘知杭州;元祐三年(1088)六月,杭州上报杨绘去世。
四、最具胆识的谏官之一
杨绘不仅学识渊博,更以胆识过人著称。任谏官期间,他直言进谏,不畏权贵,敢于揭露时弊——多次上书弹劾贪官污吏,劝谏皇帝推行仁政、改革弊政,一度在朝堂之上发挥重要作用。但他性格刚直,在复杂官场斗争中得罪不少权贵,终因直言被贬谪降职。例如,《吴充奏杨绘治罪事》中提及:“绘为近臣,职在提举,而与永年非类往还,受其器玩,用此自可贬谪。若加疑似之罪,绘今虽不辨,安知他日无说。”《蔡承禧劾杨绘奏》亦载:“翰林学士杨绘挟朝廷荐举之令,阴为奸利。供奉官王永年监金耀门纸库,盗官钱百五十万,交结绘等,绘为之奏举,豫许本人閤门祗候。臣昨录问叔兼等罪,已见其状。案绘禁掖近臣,不以廉耻自检,未及进用,而豫许小人职名。所为如此,有辱清班,伏乞解绘提举、翰林二职,以俟推劾。”即便身处逆境,杨绘仍坚守气节与高洁品质,在地方任职时依旧关心民生,积极推行利于当地发展的政策。
五、明察秋毫的断案者之一
杨绘任高官期间,以勤政爱民闻名,始终坚守公正无私原则,深受百姓称道。查案时,他亦尽显细心与明察:曾有一次府中捕盗,现场痕迹混乱,众人皆以为是惯犯作案,他却细察踪迹形态,判断并非人类所留,转而追查周边猴群活动,最终发现是猴子闯入民宅引发混乱,成功厘清案情。府中上下无不佩服其细察秋毫的能力,而这种查案中不畏繁琐、坚持真相的态度,与其日常为官不徇私情、严拒请托的作风一脉相承,共同彰显了他“铁面无私”的品格。任职期间,他对贪污腐败、徇私枉法行为绝不姑息,即便涉及同僚故旧,亦依规查办,以公正执法赢得百姓赞誉,也为朝廷树立良好形象。
六、地方经济治理的卓越实践者之一
除政治成就外,杨绘在地方经济治理方面亦展现出卓越才能。任地方官时,他始终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在农业领域,积极推行适配当地的新政策,鼓励农民因地制宜种植桑麻、茶叶等经济作物,同时联合农官推广改良农具与耕作技术,有效提高了农业产量;在手工业与商业方面,他整顿地方市集秩序,废除过往重叠苛税,为手工作坊提供场地便利,还疏通物流通道以促进商品流通,逐步形成农、工、商协同发展的局面,切实推动了地方经济繁荣。
![]()
杨绘和苏轼在杭州
七、与苏轼的深厚情谊
在人际交往中,杨绘交友广泛,与当时诸多文人墨客、朝堂同僚交情深厚,其中,他与苏轼的情谊尤为真挚,堪称知己。二人不仅是同僚,更因共同的治国理念与人生理想惺惺相惜。他们曾在杭州共事,虽时光短暂,却留下不少唱和之作——苏轼每有新作,常先寄与杨绘探讨;杨绘亦欣赏苏轼的才情与风骨,遇朝政议论常与苏轼交换见解,彼此引为同道。苏轼对杨绘的才华与人品极为推崇,曾在书信中以历史名臣羊祜喻之,足见敬重之情。苏轼调任密州时,杨绘亲往饯行,苏轼遂作《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词中“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寄寓离愁,“且尽手中觞”又显旷达,满含对友人的不舍与美好期许。苏轼《苏文忠公全集》中,收录诸多与杨绘(字元素)相关的诗、书信及代拟敕文,字里行间尽显二人深厚友谊。
![]()
![]()
杨绘所著相关书籍
八、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
杨绘亦是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风格独特、意境深远,兼具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不仅在当时广泛流传、深受百姓喜爱,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他的文学创作涵盖诗歌、散文、策论等领域:诗歌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如《题紫岩寺》中“松风满院凉生肘,山月临窗照白头”,以自然之景衬怀,尽显豪迈情怀与广阔胸襟;散文文笔流畅、情感真挚,其《重修绵竹县学记》记录地方教化设施修缮始末,字里行间满含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策论见解独到、分析透彻,其《上神宗论新法疏》等篇什,针对新法推行中的问题提出务实建议,凝聚其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杨绘曾作《劝金船》词,“流泉宛转双开窦”一句以景抒情,语言清丽,广受词人喜爱;宋神宗元丰初年,他编著《时贤本事曲子集》,据苏轼致其信函可知,该书分前、后集,内容宏富,惜原书至宋末已亡佚。南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中,收录《杨元素九意》一卷,注曰:“皇朝杨绘元素撰。其序云《诗》、《书》、《春秋》同出於史,而仲尼或删或修,莫不有笔法焉。”
来源:绵竹史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