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无效医疗”需曝光!专家坦言:很多药不需要吃,很多手术不该做

0
分享至



56岁张大妈被建议做手术,医生却摇头:很多药其实不用吃,事后她明白了这3个健康真相!

张大妈今年56岁,膝盖开始隐隐作痛。她本以为只是年纪大了的常见老毛病,没想到邻居和亲戚一个劲地劝她“千万别拖,赶紧去医院查个彻底”。张大妈听信建议,辗转了多个科室、做了昂贵的磁共振、CT检查,最后甚至被医生建议做个“小手术”,说能“彻底解决问题”。



站在诊室门口,张大妈攥着药单和手术建议书,却越来越犹豫:我真的需要吃这么多药、做这个手术吗?家人看着她一沓药单也发愁,“真能治好吗?值吗?”这个疑问,或许也是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内心无数次浮现的问题。

很多你以为必须的药和手术,其实未必真的需要。在这个医疗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为何我们花的钱越来越多,受的罪却没有少,健康却一点没见好?到底哪些治疗真的有必要,哪些只是“花冤枉钱”甚至带来新麻烦?“无效医疗”这个词,也许你并不陌生,但你知道它有多普遍、多危险吗?尤其是第3个高发误区,很多人都悄悄“中招”了!

什么是“无效医疗”?其实,无效医疗是指那些对疾病无实质改善,却还让人花费极大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检查、药物或手术。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高达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于不合理用药。仅2017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高达14451亿元,但有多少真的“花得值”?美国数据更醒目“无效医疗”占医疗总支出的约40%。我国权威专家也坦言,这一比例并不低。



普通人最容易掉进这几个“无效医疗”的大坑:

“感冒、头痛”,就用尽全套药,一吃就是五六种,打针输液样样不能少; “查出轻微异常”,马上被推荐做昂贵大检查,甚至安排手术,明明多数“小病”可以观察或保守治疗; 滥用辅助药、保健药,“专家推荐”、“广告宣传”让一些老人家长期吃五六种营养补剂,身体没变好,肝肾功能先出问题了。

为什么“无效医疗”越防越多?一方面,是大家越来越焦虑,生怕耽误一分一秒而“早治早好”;另一方面,一些医院和医生的利益驱动,为了完成经济指标,有意无意推荐更多检查、药物、手术,医保压力无形中也被“转嫁”到患者头上。人民日报曾经曝出,一位癌症患者去世后,家中竟扔掉三大编织袋未拆封药品,而大多为自费品种,无一例外成了“无效医疗”的牺牲品。

三大“高发误区”,无数人悄悄踏坑为什么很多药不需要吃、很多手术不该做?权威数据和临床共识已经有了明确答案:

第一,普通感冒、轻微发热大多是病毒性感染,90%以上无需用抗生素。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全球约70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其实,多喝水、休息、适当吃点对症药,一周左右自愈,用抗生素反而可能干扰人体菌群,增加未来“抗药”的风险。



第二,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70-80%早期病人仅靠保守治疗即可恢复。只有极少数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或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才真正需要手术。不过在现实中,不乏“初诊即建议手术”的现象,让许多中老年人白白受苦、经济负担加重。

第三,胆囊息肉、小结石、肝血管瘤之类“小病灶”,60%以上长期稳定不变,没有症状完全无需手术。过度切除反而影响正常功能,有时候“切了才是大祸”!再比如维生素E、脑代谢激活剂等辅助类药品,在健康成年人的预防作用从未被大规模证实,反倒增加肝肾负担。



那么,“无效医疗”带来哪些危害?不仅是钱包变薄、精力被拖垮,更可怕的是因药物或手术副作用,造成新的身体损伤、引发慢性疾病甚至影响寿命。这样的恶性循环,正让医疗系统本应救命的“好心事”,变成无形的负担和风险。

如何避免掉进无效医疗的陷阱?专家建议,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守门人”,把好三道关:

首先,轻症“小不适”先观察。如只是感冒、头痛、小痛小疾,不要立刻要求全套检查或者服用多种药物,相信自我修复能力。只有症状持续加重、不明原因或者合并恶化信号(如高热不退、剧烈头痛、出血等)才应及时就医。

就医优先选择正规医院,主动询问医生推荐药物、治疗方案是否有权威指南支持。对非一线、辅助类药物要多问一句:“这是必须的吗?有没有更安全、经济的方案?”切勿迷信“全身筛查”或高价体检,谨防推销诱导。遇到“必须手术”,先询问有无替代方法,必要时二次诊疗、另找权威专家。

最后,良好生活习惯远比补药、手术更关键。《中国慢性病防控进展》指出,80%的慢性病可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法控制和改善。每周适量运动、蔬果优先、规律作息比吃过多药片、过多补剂更有效。



许多被“无效医疗”坑过的人,回头才恍然大悟:健康其实很简单,就是少折腾、遵循科学,只做“有效的必要医疗”。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正在严查过度医疗乱象,大批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分级诊疗逐步推开,给患者带来切实利好。但更重要还是我们每个人学会“理性就医、科学用药”,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水浒传中林冲给人的印象是懦弱,但为啥金圣叹评价他为“毒人”?

水浒传中林冲给人的印象是懦弱,但为啥金圣叹评价他为“毒人”?

宋读
2025-10-21 20:05:05
确实廉颇老矣了!保罗在回归快船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确实廉颇老矣了!保罗在回归快船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稻谷与小麦
2025-11-02 00:02:24
成龙主动招呼刘亦菲来合影,她穿紧身瑜伽裤三角区不明显,她很瘦

成龙主动招呼刘亦菲来合影,她穿紧身瑜伽裤三角区不明显,她很瘦

悦君兮君不知
2025-11-01 00:07:18
为什么国民党大佬们不支持郑丽文?

为什么国民党大佬们不支持郑丽文?

荆楚寰宇文枢
2025-09-17 20:59:40
“机械飞升”将成真?Neuralink首例受试者近况曝光 马斯克暗示其将植入双脑机设备

“机械飞升”将成真?Neuralink首例受试者近况曝光 马斯克暗示其将植入双脑机设备

财联社
2025-11-01 13:34:21
我爸和小三一起35年,我妈没闹,在他67岁生日当天绝地反击

我爸和小三一起35年,我妈没闹,在他67岁生日当天绝地反击

如烟若梦
2025-04-21 14:37:31
杨瀚森首遭DNP引热议!孙悦:思想要转变 这一碗饭你不抢就没了

杨瀚森首遭DNP引热议!孙悦:思想要转变 这一碗饭你不抢就没了

狼叔评论
2025-11-01 13:42:09
曾是亚洲第一美人!年轻时美到倾国,如今也抵不过衰老

曾是亚洲第一美人!年轻时美到倾国,如今也抵不过衰老

科学发掘
2025-11-01 07:19:46
江一燕这腰非得要露出来吗?腰上这一圈肉还挺让人出戏的

江一燕这腰非得要露出来吗?腰上这一圈肉还挺让人出戏的

TVB的四小花
2025-11-01 14:36:44
华人五大世界级科学家,钱老第三,华罗庚未上榜,杨振宁让人意外

华人五大世界级科学家,钱老第三,华罗庚未上榜,杨振宁让人意外

春秋论娱
2025-10-25 07:20:23
荷兰再出昏招,想用晶圆卡脖子,反而为中企送来订单

荷兰再出昏招,想用晶圆卡脖子,反而为中企送来订单

粤语音乐喷泉
2025-11-01 03:25:57
广西男子建房子遭邻居阻挠,一气之下挖成鱼塘养鱼:等他回来求我

广西男子建房子遭邻居阻挠,一气之下挖成鱼塘养鱼:等他回来求我

唐小糖说情感
2025-10-31 09:04:39
张文宏直言:不管你信不信,老人过了80岁,基本都有如下7个现状

张文宏直言:不管你信不信,老人过了80岁,基本都有如下7个现状

黄河新流域
2025-09-28 13:34:43
为啥肉身鲸鱼能潜水2000米深,而钢铁做的潜艇通常只能下潜几百米

为啥肉身鲸鱼能潜水2000米深,而钢铁做的潜艇通常只能下潜几百米

天下十三洲猎奇
2025-10-30 02:45:03
难以置信!孙少军说,北京现代发布会,直接开大群嘲都骂了一遍…

难以置信!孙少军说,北京现代发布会,直接开大群嘲都骂了一遍…

火山诗话
2025-10-31 09:53:43
成熟气质姐姐这样打扮简约时尚又有女人味,还特别素雅

成熟气质姐姐这样打扮简约时尚又有女人味,还特别素雅

牛弹琴123456
2025-10-08 10:28:19
林彪身亡后,程世清被撤职,1992年贾庆林来看他:我听过您作报告

林彪身亡后,程世清被撤职,1992年贾庆林来看他:我听过您作报告

帝哥说史
2025-10-26 06:30:02
王毅外长8月忠告言犹在耳,阿塔承诺成一纸空文

王毅外长8月忠告言犹在耳,阿塔承诺成一纸空文

针砭天下事
2025-10-31 18:07:59
杭州富豪为瘫痪女儿招婿,穷小伙咬牙接受,新婚当晚他却傻眼了

杭州富豪为瘫痪女儿招婿,穷小伙咬牙接受,新婚当晚他却傻眼了

牛魔王与芭蕉扇
2025-03-10 11:10:01
德媒:埃尔多安与默茨公开发生冲突

德媒:埃尔多安与默茨公开发生冲突

参考消息
2025-10-31 15:21:06
2025-11-02 03:08:49
丁懰惊悚影视解说
丁懰惊悚影视解说
关注我,每天高清电影剪辑看不停!
945文章数 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头条要闻

美国防长国务卿受威胁 躲进军事基地

头条要闻

美国防长国务卿受威胁 躲进军事基地

体育要闻

NBA球员,必须吃夜宵

娱乐要闻

王家卫这波录音,撕烂了遮羞布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事关安世半导体,商务部最新发声!

汽车要闻

换新一口价11.98万 第三代蓝电E5 PLUS开启预售

态度原创

本地
健康
艺术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艺术要闻

美貌与艺术的碰撞!9位摄影师,哪一位是你的菜?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卡塔尔:加沙可能陷入“无战无和”局面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