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岁张大妈被建议做手术,医生却摇头:很多药其实不用吃,事后她明白了这3个健康真相!
张大妈今年56岁,膝盖开始隐隐作痛。她本以为只是年纪大了的常见老毛病,没想到邻居和亲戚一个劲地劝她“千万别拖,赶紧去医院查个彻底”。张大妈听信建议,辗转了多个科室、做了昂贵的磁共振、CT检查,最后甚至被医生建议做个“小手术”,说能“彻底解决问题”。
![]()
站在诊室门口,张大妈攥着药单和手术建议书,却越来越犹豫:我真的需要吃这么多药、做这个手术吗?家人看着她一沓药单也发愁,“真能治好吗?值吗?”这个疑问,或许也是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内心无数次浮现的问题。
很多你以为必须的药和手术,其实未必真的需要。在这个医疗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为何我们花的钱越来越多,受的罪却没有少,健康却一点没见好?到底哪些治疗真的有必要,哪些只是“花冤枉钱”甚至带来新麻烦?“无效医疗”这个词,也许你并不陌生,但你知道它有多普遍、多危险吗?尤其是第3个高发误区,很多人都悄悄“中招”了!
什么是“无效医疗”?其实,无效医疗是指那些对疾病无实质改善,却还让人花费极大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检查、药物或手术。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高达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于不合理用药。仅2017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高达14451亿元,但有多少真的“花得值”?美国数据更醒目“无效医疗”占医疗总支出的约40%。我国权威专家也坦言,这一比例并不低。
![]()
普通人最容易掉进这几个“无效医疗”的大坑:
“感冒、头痛”,就用尽全套药,一吃就是五六种,打针输液样样不能少; “查出轻微异常”,马上被推荐做昂贵大检查,甚至安排手术,明明多数“小病”可以观察或保守治疗; 滥用辅助药、保健药,“专家推荐”、“广告宣传”让一些老人家长期吃五六种营养补剂,身体没变好,肝肾功能先出问题了。
为什么“无效医疗”越防越多?一方面,是大家越来越焦虑,生怕耽误一分一秒而“早治早好”;另一方面,一些医院和医生的利益驱动,为了完成经济指标,有意无意推荐更多检查、药物、手术,医保压力无形中也被“转嫁”到患者头上。人民日报曾经曝出,一位癌症患者去世后,家中竟扔掉三大编织袋未拆封药品,而大多为自费品种,无一例外成了“无效医疗”的牺牲品。
三大“高发误区”,无数人悄悄踏坑为什么很多药不需要吃、很多手术不该做?权威数据和临床共识已经有了明确答案:
第一,普通感冒、轻微发热大多是病毒性感染,90%以上无需用抗生素。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全球约70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其实,多喝水、休息、适当吃点对症药,一周左右自愈,用抗生素反而可能干扰人体菌群,增加未来“抗药”的风险。
![]()
第二,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70-80%早期病人仅靠保守治疗即可恢复。只有极少数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或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才真正需要手术。不过在现实中,不乏“初诊即建议手术”的现象,让许多中老年人白白受苦、经济负担加重。
第三,胆囊息肉、小结石、肝血管瘤之类“小病灶”,60%以上长期稳定不变,没有症状完全无需手术。过度切除反而影响正常功能,有时候“切了才是大祸”!再比如维生素E、脑代谢激活剂等辅助类药品,在健康成年人的预防作用从未被大规模证实,反倒增加肝肾负担。
![]()
那么,“无效医疗”带来哪些危害?不仅是钱包变薄、精力被拖垮,更可怕的是因药物或手术副作用,造成新的身体损伤、引发慢性疾病甚至影响寿命。这样的恶性循环,正让医疗系统本应救命的“好心事”,变成无形的负担和风险。
如何避免掉进无效医疗的陷阱?专家建议,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守门人”,把好三道关:
首先,轻症“小不适”先观察。如只是感冒、头痛、小痛小疾,不要立刻要求全套检查或者服用多种药物,相信自我修复能力。只有症状持续加重、不明原因或者合并恶化信号(如高热不退、剧烈头痛、出血等)才应及时就医。
就医优先选择正规医院,主动询问医生推荐药物、治疗方案是否有权威指南支持。对非一线、辅助类药物要多问一句:“这是必须的吗?有没有更安全、经济的方案?”切勿迷信“全身筛查”或高价体检,谨防推销诱导。遇到“必须手术”,先询问有无替代方法,必要时二次诊疗、另找权威专家。
最后,良好生活习惯远比补药、手术更关键。《中国慢性病防控进展》指出,80%的慢性病可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法控制和改善。每周适量运动、蔬果优先、规律作息比吃过多药片、过多补剂更有效。
![]()
许多被“无效医疗”坑过的人,回头才恍然大悟:健康其实很简单,就是少折腾、遵循科学,只做“有效的必要医疗”。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正在严查过度医疗乱象,大批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分级诊疗逐步推开,给患者带来切实利好。但更重要还是我们每个人学会“理性就医、科学用药”,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