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世纪的朝鲜宫殿里,汉字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越南科举考场中,士子们用汉字书写策论;蒙古草原的文书记载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新加坡华人聚居区的春节对联传递着团圆祝福。
然而,近代以来,这四个地方却集体掀起 “去中国化” 浪潮,其中新加坡更是彻底转向西方,年轻一代几乎认不出自己的文化根源。
![]()
韩国:民族主义驱动的主动切割
1948 年韩国建国伊始,《韩文专用法》便横空出世,明确规定政府公文和法律条文必须使用韩文,禁止汉字出现。
彼时韩国公共空间中九成文字还是汉字,法律出台后,汉字被硬生生从街头招牌、报纸杂志乃至历史书中 “清除”。
到 1970 年 “汉字教育废止令” 颁布,小学和初中教材中的汉字内容被全部删除,十年间公共场所汉字用量骤降至 5% 以下。
文化切割不止于文字。韩国将春节改称 “旧正月” 以弱化与中国关联,历史教材刻意淡化新罗时期学习中国典章制度的史实,甚至宣称韩服是 “纯粹本土创造”。
如今 98% 的韩国高中生会写错 “韩国” 二字,研究本国古代历史竟需依赖中国翻译的汉字古籍。尽管近年恢复汉字教育,但断裂的文化根基难以重接。
![]()
越南:殖民阴影下的文化重构
越南的 “去中国化” 始于法国殖民统治。19 世纪末,殖民者以汉字是 “中国标志” 为由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关闭儒家学堂,强制推行罗马字母拼写的 “国语字”。越南人用了几百年的汉字被陌生文字取代,许多老人至死未能适应。
1945 年独立后,越南不仅未恢复汉字,反而立法确立 “国语字” 为唯一官方文字。老建筑上的汉字题刻被刮掉或覆盖,历史教材两次修改,淡化 “越南北部曾是中国郡县” 的史实,强化抗汉叙事。这种在殖民压力下形成的文化切割,让年轻一代对中越文化渊源知之甚少。
![]()
蒙古:外力主导的文字革命
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时,蒙古与中原文化已深度融合,回鹘式蒙文沿用千年。但 1924 年外蒙古独立后,在苏联影响下推行文字革命,改用西里尔字母书写蒙古语。不到三年,传承千年的传统蒙文便从日常生活中淡出。
苏联还推动对藏传佛教的打压,九成寺庙关闭,僧侣被迫还俗,切断了蒙古与东亚文化圈的纽带。
如今蒙古年轻人看不懂祖传文书上的文字,研究成吉思汗历史只能依赖误差频出的西里尔字母译本。
2015 年虽规定文件需中蒙双语,但 2020 年公务员传统蒙文考试通过率仅 12%,恢复之路步履维艰。
![]()
新加坡:地缘焦虑下的彻底西化
1965 年新加坡独立后面临尴尬处境:75% 人口是华人,却身处马来人为主的东南亚。为避免被视为 “中国小跟班”,政府选择彻底西化,将英语定为第一官方语言,官方文件、教学内容全以英语为核心,华语沦为每周仅两三节课的 “第二语言”。
1980 年,培养中华文化人才的南洋大学被关闭。语言衰变按 “学校 - 工作场所 - 家庭” 三阶段演进,1990 年仅两成家庭讲英语,到 2022 年这一比例接近一半。
街头西式商场林立,年轻人听英文歌、看美剧,春节和中秋成了商业促销活动。2025 年调查显示,54% 新加坡人认为 “会说中文未必算自己人”,超两成年轻华人 “下一辈子不愿做华人”。
![]()
这四个国家的 “去中国化” 各有动因:韩国追求民族文化纯粹性,越南源于殖民压力,蒙古受苏联操控,新加坡则出于地缘考量。
但共同代价是文化断裂与历史模糊。其中新加坡的彻底西化看似换来了国际化优势,却丢失了最深层的文化根基。
当春节变成促销季,当华语在家庭中消亡,失去的不仅是习俗,更是身份认同的锚点。文化根系一旦断裂,再想重接,远比拆除汉字招牌难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