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租房市场这个大舞台上,怪象频出。你瞧,一边房东们愁眉苦脸,房子空着租不出去,租金一降再降;另一边租客们也唉声叹气,嚷嚷着找不到心仪的房子。这到底是咋回事?
如今租房市场房源数量并不少,大量二手房流入租赁市场,新楼盘也有不少用于出租。但租客们却觉得 “无房可租”。
![]()
全国各地的房东们突然整出个奇葩操作——“宁可自己倒贴物业费,也不愿意把房子租出去”。武汉的那个李大爷,地铁口那套超值的两居室,就这么放着吃灰;杭州那边也有个阿姨,每个月还得自己掏腰包去维持空房子的状态。有数据专门统计过,重点城市的房子空置率都超过了15%!
“房子挂半年,降价三次都没人要!” 广州天河一位房东气得直跺脚。他的一套50㎡商铺,月租从7万一路砍到4.7万,依然无人问津。深圳福田CBD更夸张,一套三房户型月租从1.6万狂跌到1万,房东含泪降价38%。
![]()
年轻人却一脸懵:租金跌了?我怎么没感觉?上海租客小陈吐槽:“房东死活不肯降200块,我一气之下搬去保租房,月省3000!”这届年轻人,早就不吃“画饼”那套了——你涨租?我跑路!
这租房市场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一边是中介和房东们唉声叹气,说生意是真不好做。另一边,租客们却在社交媒体上大吐苦水,感觉合适的房子怎么比以前还难找。明明数据显示,市场正在降温。
就拿今年的数据来说,上半年50个大中城市住宅的平均租金,已经累计滑落了1.37%。再看前五个月,全国40个城市的挂牌租金均价,也比去年同期低了1.12%。
![]()
具体到像北京三里屯这样的热门地段,感受就更直接了。一套整租的房子,月租金可能就降了三四百块钱。即使是合租,一个月也能省下一百来块。但奇怪的是,租金的普遍松动,并没有换来市场的通畅。
反而,一个怪圈形成了:房东愁着房子怎么租出去,租客愁着去哪儿找个满意的窝。这就让人纳闷了,如果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下调,为什么市场里的摩擦感反而越来越强?问题可能出在一个更隐蔽的地方——那个叫做“服务”的变量上。
![]()
对于想租房的人来说,掏钱的方式无非两种。要么,给传统中介一笔一次性的中介费,从此钱货两清。要么,选择现在流行的托管平台,免了中介费,但每个月得交一笔服务费。本质上,不管付的是什么费,买的都是“服务”。
很多人选择后者,就是图个省心,希望用金钱来购买一种确定性,避免跟房东直接打交道的各种麻烦。可现实往往是,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实际价值,严重脱钩。
![]()
租客以为自己租到的是一套精装修的好房,毕竟平台照片拍得光鲜亮丽。但住进去才发现,这更像是一出“老黄瓜刷绿漆”的戏码。屋里可能是全新的“心舍”风格套餐,可楼道昏暗、小区环境老旧、整栋楼的设施都在老化,这些根本性问题,靠室内装修是解决不了的。
地段的价值也常常是个陷阱。市场上挂出来的个人房源数量确实不少,最近7月份,全国55城的挂牌量甚至达到了近三年的一个峰值,同比涨了12.19%。可仔细一看,大量房源都集中在那些新开发的、配套还不成熟的偏远区域。
![]()
通勤成本一算,那点租金上的优惠瞬间就被抵消了。市中心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好房源依然稀缺,这才是供需结构上的根本错配。
最让人迷惑的是服务的价值。那些轻托管平台,通常按月租金的10%左右收取服务费。可这笔钱到底买了什么?很多租客发现,除了坏了东西有人修,几乎感受不到其他服务。这种性价比,自然会让人心里犯嘀咕。
![]()
更糟糕的是信任成本的增加。中介行业的老毛病——发布虚假房源信息,用不真实的价格和图片来“钓鱼”,依然屡禁不止。即便签了合同,后续服务也可能跟不上,报修个东西半天没人理。
还有些房子,在不同平台之间转来转去,它的历史状况,比如维修过几次、发生过什么事,都成了一笔糊涂账。租客偶尔能碰上“运气好”的情况,租到一套刚从重托管平台解约、保留了不错装修的房子,但这全靠撞大运。这些乱象,都在不断拉低租客对“付费服务”的信任度,增加了他们筛选和博弈的时间成本。
![]()
租客觉得委屈,平台方其实也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它们被困在自己打造的“模式囚笼”里,进退两难。过去那些重托管模式的平台,比如自如,它们的玩法更像是一场资产游戏。
在房地产上行周期,房价涨,租金也跟着水涨船高。平台从业主手里低价收房,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装修,甚至会针对高档小区采用成本更高的“漫舍”这类非标设计,然后再高价出租,赚取中间的差价。
那时候,还有“租金贷”这样的金融工具加持,让它们有足够的资金去快速扩张。用专家张波的话说,那种模式在当时是有盈利空间的。
![]()
但现在,天变了。租金整体下滑,房子的空置期越来越长,每一天都是实打实的成本。更要命的是,多地开始严查并拆除隔断间。要知道,把一套大房子隔成好几个单间出租,是重托管模式下合租房最核心的盈利点。这一招被废,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于是,更灵活的轻托管模式,像贝壳的省心租,开始成为主流。它不搞重金投入的装修,基本保留房屋原样,顶多做点软装优化,风险小,模式轻。
可它的挣扎在于,如何向房东和租客两头证明自己“服务”的价值。它的盈利点,就是那笔服务费。当租金普降,房东的心理底线是不愿再大幅让利,觉得那是“贱卖”资产,自然不情愿再分一部分利润给平台。
![]()
而租客呢?他们本来就处在观望状态,期待租金能进一步下降,对这笔额外的服务费更是充满了审视和质疑。平台的利润空间,就这么被两头挤压。
行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还是那位专家张波的观点,整个租赁行业必须从过去那种赚“租金差”的金融玩法,转向依靠“服务价值”来盈利的精细化运营。
![]()
这意味着,平台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抢房源”的规模战,转向了“比服务”的品质战。谁能提供真正让客户有感知的服务,谁才能活下来。比如,承诺5分钟内响应维修请求,比行业平均快1小时到达现场,这才是看得见的价值。
就在市场各方还在为“服务”的价值互相拉扯时,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入场了。今年9月15日,一部新的法规《住房租赁条例》将正式施行。它试图为混乱的市场建立秩序,但短期内,却像一个增压器,给所有参与方都带来了成本上涨的压力。
![]()
对平台来说,合规成本大大增加。新规要求租赁企业必须配备专职管理和服务人员,还要定期对房源进行空气质量检测。这些都是白纸黑字的硬性支出。
更具威慑力的是,新规要求平台必须核验房源的真实性。如果再发布虚假房源,最高可能面临10万元的罚款。这一下就把信息管理的风险成本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