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听说过比黄金还贵几十倍的东西吗?有一种东西,一公斤能卖到165万的天价,过去在农村却被当成垃圾随手扔掉。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此神奇?它凭什么价格暴涨?
你敢信吗?现在有一种东西,1公斤能卖到165万到180万,比黄金还贵好几倍!这玩意儿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而是牛身上长的胆结石——牛黄。
![]()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在农村,不少人宰牛时发现这东西,还以为是没用的垃圾随手扔了,现在却成了“天价宝贝”,这到底是咋回事?
先说说牛黄是啥。老辈人可能听过“千金易得,牛黄难求”,它是牛的胆囊、胆管里形成的结石,看着像黄褐色的小球,摸起来硬硬的。
![]()
别看它长得不起眼,在中药里可是“宝贝疙瘩”,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都有记载,能清心解毒、定惊安神,像安宫牛黄丸、片仔癀这些有名的中成药,都得靠它当主要原料。
可为啥以前没人把它当回事?因为以前农村宰牛多是自家养的老牛,偶尔发现牛黄,大家也不懂它的价值,觉得就是牛身上的“脏东西”,扔了也不可惜。
![]()
就像南阳有个宰牛20年的老张,前阵子连续两天从牛肚子里掏出牛黄,还说“从来没遇到过,这就是份幸运”——要是搁以前,说不定这“幸运”就被他随手丢了。还有南京的钱大爷,之前杀牛时发现黑乎乎的牛黄,差点当成下脚料卖给肉贩子,还是邻居提醒才追了回来。
那现在牛黄为啥能飙到“天价”?核心就一个字:缺!天然牛黄可不是随便就能得的,一般得是5岁以上的老牛,而且形成概率只有1%到2%。
![]()
相当于一百头牛里可能都出不了一两颗。有数据说,国内每年天然牛黄的产量也就900公斤左右,但市场需求量却有5000到6000公斤,差了好几倍,供需缺口大得吓人。
需求端也在涨。这些年大家对中成药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像片仔癀、安宫牛黄丸这些药销量不错,对天然牛黄的需求自然跟着涨。
![]()
而且高端中成药还特别“挑”,比如片仔癀就明确说,主产品只用天然牛黄,不用人工替代品,说这是保证质量和功效的关键。需求猛增但供给跟不上,价格可不就一路飙升嘛!
2023年初才57万1公斤,到2024年底就涨到170万,两年涨了快两倍,比黄金的涨幅猛多了。面对这么大的缺口,最近终于有新动静了:国家开放了牛黄进口试点,从今年4月开始,允许符合条件的阿根廷天然牛黄进口。
![]()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盼着能平抑价格,毕竟全球肉牛存栏量是国内的近十倍,国际市场的潜在供应能力不小。像片仔癀这些企业已经在积极对接,想通过进口缓解原材料压力。
但也有人不乐观,觉得短期降价难。原因是进口刚起步,规模还小,阿根廷的供应量有限,短期内填不上国内的大缺口。
![]()
另外,,进口牛黄的监管特别严,得单独生产设备、建追溯体系,仅限企业内部使用,没法随便流通,想靠它快速拉低市场价不太现实。
片仔癀的管理层也说,目前进口规模小,对国内价格影响不明显,现在市场采购价还是165万起。除了进口,其实早就有牛黄替代品了,比如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
![]()
人工牛黄成本低,占了市场70%左右,但药效差不少,高端药根本不用;体外培育牛黄效果接近天然的,但产量也有限,而且价格和天然牛黄没啥关联。
没法真正解决“贵”的问题。这也导致天然牛黄的“天价”地位暂时没法撼动。牛黄价格这么疯,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药企和消费者。
![]()
药企这边,成本压力山大,像同仁堂就坦言,原材料涨价是主要挑战,之前港版安宫牛黄丸已经历了8次提价,内地版也保留了提价可能;消费者想买高端中成药,可能得花更多钱。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说,长期看进口试点是个好开头,要是未来能开放更多国家进口,再加上培育技术进步,说不定能慢慢缓解供需矛盾,让牛黄价格回归理性。
![]()
想想也挺有意思,以前农村人看不上的“牛结石”,现在成了比黄金还贵的宝贝,背后藏的其实是中成药产业的供需难题。你觉得开放进口后,牛黄价格能降下来吗?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