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A股稀土概念股是这一两年市场上最靓的仔,那港股的“中国稀土”简直就是最凄凉的角落。
别的公司股价扶摇直上,它却停牌多年,股价冻结在七毛钱上下,像一块被遗忘的旧铁疙瘩。
更吊诡的是,这家企业曾是国内稀土民营企业的门面担当。
掌舵人蒋泉龙更是从一个只有四年半学龄的工人,逆袭成百亿富豪,被称作稀土大王。
![]()
但今天的蒋泉龙,已经是被债务追杀、被董事会扫地出门的落魄身影。
稀土是“工业维生素”,是国家战略资源,美国甚至不得不把稀土运到中国加工。
可这张“王炸牌”,为何被蒋泉龙父子打成了烂局?故事要从他年轻时的那段工厂岁月讲起。
![]()
在很多人眼里,蒋泉龙起点低到尘埃。他的求学历程在四年半就戛然而止,连初中都没念完。
1970年代,他进入江苏宜兴的一家耐火材料厂,当上了技术工人。
十年间,他几乎每天都和炉火、原料、粉尘打交道,手上常年布满裂口。
耐火材料看似不起眼,却是冶金、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刚需。
蒋泉龙在最底层的岗位,一点点学会了配方、烧结、冷却的工艺。
别人眼里枯燥的工序,他却琢磨出门道,工友们说他脑子很活络,领导也注意到他这块料。
![]()
改变命运的机会出现在1980年代初。
河南开封第二耐火材料厂陷入技术困境,生产线接连出事故,工厂急得焦头烂额。
宜兴厂派出蒋泉龙前去支援,他到现场后连续几个昼夜没合眼,反复试验,最终解决了难题。
工厂上下为之震动,一下子打响了他的名气。
没多久,他被提拔为副厂长,工资涨到76元。
这个数字在当时足够养家糊口,但蒋泉龙心里的野心已不止于此,他开始频繁外出考察市场,把目光投向更大的产业版图。
![]()
1980年代的中国,正是改革开放初期。
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敢闯敢拼的人,随时可能抓住机会,蒋泉龙在江西调研时,第一次接触到稀土。
他惊讶地发现,这种名字陌生的资源,其实早已广泛应用于冶金、磁性材料和化工,是未来产业的关键。
当时,中国的稀土产量已经占到全球七成,可真正涉足的人寥寥无几,市场远未饱和。
蒋泉龙心里一亮:“这就是一座金矿!”
1984年,他带着多年积蓄的3000元回到宜兴,用这点钱租厂房、买设备、请工人,创办了自己的耐火材料厂。
没过多久,他又加码,建起稀土分离厂和冶炼厂,全面进入稀土领域。从立意到落地,只用了五年。
![]()
行业的红利很快显现。随着国内对稀土的需求爆发,他的生意一路狂奔。
到1994年,他的资产已达1.3亿元,而当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40元。
一个月薪76元的副厂长,十年间成了亿万富豪,这几乎是财富神话。
1999年,他将企业送上香港资本市场,以宜兴新威之名上市。
那一刻,他不仅是民营企业家,也是整个稀土行业里第一个吃到资本红利的人。
2001年,他以11亿元身家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成为家乡的骄傲。
到2013年,他的财富已突破百亿,蒋泉龙在业内被称作“稀土霸王”,风光无限。
![]()
然而,黄金年代的背后早已埋下隐患。
2002年,一纸匿名举报信让“中国稀土”陷入漩涡。举报称,公司虚增收入超10亿元,利润注水3亿元。
更离谱的是,1998年他们对外公布的收入,竟然占了江苏全省稀土营收的一半以上,这在逻辑上几乎站不住脚。
面对质疑,蒋泉龙的回应前后矛盾,一会说是官方数据出错,一会又承认“或许掺假20%”。
虽然香港证监会的调查最终因证据不足不了了之,但企业的信誉已经蒙上阴影。
![]()
与此同时,行业的矛盾也逐渐凸显,中国承担了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供应,却付出储量下降和环境破坏的代价。
2009年,全球95%的稀土需求依赖中国,但到2011年,我国稀土储量占全球的比重已跌至50%。
资源被大量出口,留给国内的却是环境污染和战略风险。
2011年起,国家开始收紧稀土开采与出口政策,行业价格迅速跳水。
2012年,中国稀土进入连续亏损期,六年累计亏掉15.8亿元,股价一度暴跌90%。
行业的大潮逆转,正好击中了企业最脆弱的地方。
![]()
最该沉住气的时候,蒋泉龙却走向了另一条道路——赌博。
他在新加坡的赌场一次性输掉全部赌本,又向老板借了1.29亿港元想要翻盘,结果血本无归。
此后几年,他还款总是拖延,最后只还了2000万,欠下巨额赌债。赌场老板忍无可忍,将他告上法庭。
官司缠身时,他的耐火材料公司又因偷税漏税被罚百万,企业主业风雨飘摇,他却把精力消耗在赌桌,错失行业回暖的最佳窗口。
而他的儿子蒋鑫,则在另一条路上挥霍无度。
豪车收藏近乎疯狂,一辆价值4100万的帕加尼Zonda 760Rs,全球仅此一台,还有价值3000多万的帕加尼风之子。
车库里的豪车总价超过2亿。
![]()
奢侈宴请更是日常,一张菜单就要41.8万元,配上近50万元的酒水,接近百万一餐,面对质疑,他轻描淡写:“不是我买单。”
年仅28岁,他就接手公司总经理,却在短短两年间亏掉1.7亿元,把多年利润一夜清零。
进军房地产,还因操作不当惹上“诈骗”官司。
一个沉迷赌场的父亲,一个挥霍无度的儿子,父子俩亲手把“中国稀土”送进泥潭。
更讽刺的是,他们早已为自己准备了退路。
股份转移到英属维尔京群岛和新加坡家族信托,受益人是妻子和儿子。
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他们购置了价值超10亿元的豪宅,虽然企业亏损,可是他们的家族却安然无恙。
![]()
回望蒋泉龙的轨迹,从车间工人到百亿富豪,再到债务泥潭,他的人生像是一部极端的过山车。
他的经历让世人知道,资源红利并非护身符,稀土再金贵,如果只想着短期套现,最终不过是消耗殆尽。
更可怕的,是赌徒心态。
企业遇到困难时,需要冷静的战略、清晰的转型,而不是把命运交给一场豪赌。
![]()
蒋泉龙错失行业复苏的关键时机,原因就在于此。
他的家族,也给所有民营企业敲响警钟,财富传到一个缺乏能力和责任感的二代手里,往往不是助推器,而是定时炸弹。
奢靡的消费与浮躁的经营,不仅毁掉了企业,也葬送了家族的基业。
资本市场的光环更是虚妆,股价、榜单可以短暂辉煌,但如果企业内核脆弱,泡沫破裂时跌得比谁都惨。
“中国稀土”的落幕,就是最好的注脚。
![]()
稀土依然是中国的王炸,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更是战略资源。
但蒋泉龙父子的故事提醒人们,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不是手里握有多大的资源,而是有没有长期的眼光和守住底线的定力。
蒋泉龙曾经闪耀过,甚至一度成为时代的符号。
![]()
但他最终输给了自己的贪婪与赌性,资源再贵重,也禁不起挥霍,时代再慷慨,也无法纵容反复折腾。
“中国稀土”的沉沦,告诉后来者一个朴素的道理,财富不是人生的终点,真正的稀土,是清醒、节制和长期主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