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篇章为《 顺着历史学古诗 》——《观沧海》。
《观沧海》由魏武帝曹操创作,曹操不光自己写诗好,还带出了两个好儿子——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合称“三曹”。后世只有北宋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可以相媲美。
曹操还把当时一批最了不起的文人都团结在自己身边,共同创造出了一种既雄壮又爽朗的写作风格。因为当时还是汉献帝时代,年号“建安”,所以,后世就把这种慷慨雄壮的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从此之后,有没有风骨,也就成了我们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观沧海》的完整标题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也是一篇乐府诗。所谓“步出夏门行”,其实是一个乐府的老题目,相当于我们之前讲过的,只不过《长歌行》是五言,而《步出夏门行》是四言。曹操借这个老题目来填新词,一共填了四章,这首《观沧海》是第一章。我们熟悉的《龟虽寿》是第四章。
![]()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huán),得胜回师,途经碣(jié)石山,登高观海,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有了这首《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所谓沧海,泛指大海。大海是苍青色的,所以,后来“沧”又有一个含义,就是指苍青色。这样一来,沧海,既可以解释成大海,也可以解释成苍青色的大海。
澹澹,是水波摇动的样子。
萧瑟是一个象声词,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秋风扫落叶,这声音自然带着点儿肃杀的气息,所以萧瑟也是形容词,表示肃杀。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其实是一句套话,好多乐府诗的结尾都这样写,意思就是说“我太荣幸了,给大家唱首歌吧”。
综上,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去看那苍茫的大海。
大海是多么浩荡,山岛也巍峨高耸。
山上林木茂密,百草郁郁葱葱。
秋风吹动着树木,也让大海波翻浪涌。
日月交替运行,好像就从大海里出生。
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从大海中升腾。
我是多么幸运,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情。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第一部分,算是整首诗的写作由头。
中间十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主体内容,也是第二部分,写登临之后看到的风景。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结尾,也就是第三部分。
作为诗歌主体的第二部分,着重描写了海的样子和对海的想象。将大海和天空联系在一起,让就算是没有见过海的人,看到这首诗,也能感受到海的气势。
当时,曹操已经打败了河北的袁绍,紧接着就要进军江东,谋求统一天下。而乌桓就在河北的北面,而且跟袁绍的残余势力有勾结,如果曹操不管乌桓,直接南下,就有可能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所以,曹操才要先行拿下乌桓。
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已经打败了乌桓,统一的蓝图正在他的心中勾画。在这种情况下俯视苍茫大海,他壮怀激烈,热血沸腾!把这种壮怀激烈的感情放进诗里,再用俊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令后世心驰神往的“建安风骨”。
曹操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山。秦始皇、汉武帝在这儿求过仙,隋炀帝、唐太宗在这儿驻过兵。在历史上,给这座山打下最深烙印的就是曹操的这篇《观沧海》。所以毛主席才会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毫无疑问,毛主席这阙词,体现的也是“建安风骨”,亦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诗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