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000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掌舵人”,创办有烟火气的无边界学校,本质上是校长以教育初心打破壁垒、重塑校园生态的过程。既要推动校园从封闭的“知识孤岛”转变为充满生活温度的“成长生态场”,更要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核心理念,将“无边界”作为烟火气的延伸与深化,牵头突破校园空间、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的物理与思维局限,让教育在开放联结中真正滋养师生心灵与成长。
打破空间边界:
让校园成为可触摸的生活剧场
有烟火气的无边界学校,需让校园空间跳出标准化教学楼集群的刻板框架,转变为开放多元、能承载生活场景的公共空间,实现校园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
1.校园内部:打造生活化共享场景
打破教室、办公室、操场的泾渭分明,构建融合生活与学习的开放区域。将走廊改造为流动生活馆,增设共享厨房角、手作工坊,满足师生动手实践与协作需求;拆除部分教室墙体,设置开放讨论区,搭配师生的生活随笔、手工作品作为装饰,让学习场景更具亲和力;允许各班级在教室门口布置个性化展示区,呈现学生的成长轨迹与创意成果,让校园成为看得见成长痕迹的温暖空间。
2.校园外部:链接社区生活场景
推动校园与社区双向开放,破除物理围墙的阻隔。一方面,主动引入社区资源进校园,邀请手艺人、商贩、医护工作者等群体开展生活技能教学,把社区的烟火气直接融入校园;另一方面,向社区开放校园场馆,操场供居民健身、图书馆供邻里阅读,同时组织师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让校园的教育力自然融入社会生活,形成校社资源互通的良性循环。
打破教学边界:
让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生活工具
无边界的烟火气教学,核心是让知识脱离课本的束缚,打破学科、课堂、师生间的局限,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实用价值。
1.打破学科边界:构建生活化融合课程
牵头推动教师跨学科合作,围绕生活主题设计课程体系。以社区场景、日常事务为核心,整合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形成问题导向的融合项目。比如围绕社区环境优化、日常消费规划等实际议题,让学生在调研、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掌握跨学科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扭转学科知识碎片化的学习困境。
2.打破课堂边界:推行场景化实践教学
引导教师跳出教室的限制,将课堂延伸到丰富的生活场景中。以超市、公园、社区服务中心等真实场景为教学载体,设计贴合生活的实践任务,比如分析促销活动中的消费逻辑、撰写公共设施改进建议、完成区域生态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实地观察、动手操作、沟通协作中,学会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改变刷题式学习的固化模式。
3.打破师生边界:建立共学式教学关系
摒弃教师单向传授的传统模式,构建师生互为老师的学习氛围。鼓励教师坦诚面对知识盲区,主动向学生学习数字技能、新兴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遇到难题时师生共同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开展研讨,形成共学共研的教学关系,让教学回归平等与互助的本质。
打破文化边界:
让校园成为联结心灵的生活共同体
有烟火气的无边界学校文化,关键是打破师生、家校、校社间的情感壁垒,在开放互动中构建充满人情味的联结,让校园成为滋养心灵的温暖港湾。
1.师生之间:构建无距离情感联结
推动师生互动跳出课堂与作业的范畴,延伸到丰富的生活场景。定期举办师生生活日、心灵分享会等活动,让师生在非教学场景中交流生活趣事、成长困惑;鼓励教师展现真实自我,坦然承认不足、主动分享生活,消除身上的权威感,让学生放下戒备,建立信任与共鸣,形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2.家校之间:打造无隔阂共育联盟
打破学校单向通知、家长被动配合的传统模式,构建平等参与、共同成长的家校关系。通过家校生活市集、家长课堂等形式,邀请家长凭借生活经验、职业技能参与校园教学;搭建线上共享平台,实现家校实时分享校园与家庭生活,让家长从教育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
3.校社之间:构建无壁垒共生网络
推动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深度融合,让校园成为社区的文化枢纽。主动引入社区文化资源,邀请老党员讲述时代故事、居民展示才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组织学生以文化宣传者的身份参与社区建设,通过美化环境、撰写宣传内容等方式,让校园的成长气息与社区的生活气息相互滋养,共同营造温暖活力的生活氛围。
校长要创办一所有烟火气的无边界学校,并非否定教育专业性,而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它打破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围墙,让校园与生活、社会无缝衔接,让师生在开放联结中感受烟火暖意、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学校,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培养学生以生活为课堂、以世界为学校的成长能力,让教育成为温暖而有力量的事业。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科研能力、论文撰写与成果发表专题研修)
来源|芦馨怡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