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杨霞老师的《不抢跑也能超越》时,我正握着孩子周末的 “兴趣班时间表” 发愁:3 岁报英语启蒙、5 岁学硬笔书法、小学一年级赶奥数入门…… 身边家长都在说 “起步晚了就追不上”,可看着孩子疲惫的眼神,我总忍不住怀疑:“真的只有‘抢跑’才能让孩子赢吗?”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我们很多时候都踩错了孩子成长的 “节奏键”—— 真正的超越,从不是提前透支,而是顺着成长规律 “精准发力”。
一、开篇戳心:我们都在为 “抢跑” 买单,却忘了孩子的 “成长时区”
杨霞老师在书里说:“每个孩子就像一颗有自己花期的种子,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结果,强行催熟的花,要么早早凋谢,要么结不出甜果。”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
书里举了个很真实的例子:邻居家的男孩乐乐,4 岁就被送去学小学拼音,每天放学还要练 1 小时写字,起初在 “同龄人比拼” 里确实亮眼 —— 别人还在认字母,他已经能拼句子。可到了小学二年级,问题慢慢暴露:上课总走神,说 “这些我早就学过了”;写作业敷衍,觉得 “重复的内容没意思”,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反观另一个孩子朵朵,家长没提前教课本知识,却带着她读绘本、玩数学游戏,上小学后反而对课堂充满好奇,成绩稳步提升,还主动报名了编程兴趣班。
这像极了我们身边的 “抢跑现状”: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 “赢在起跑线”,把幼儿园变成 “迷你小学”,把周末变成 “补课战场”,却忽略了一个关键 —— 孩子的大脑发育、注意力、学习兴趣,都有天然的 “时间表”。3 岁孩子的核心任务是感知世界、培养安全感,强行灌输知识,就像给刚会走路的孩子穿高跟鞋,看似 “走得快”,实则伤了根基。
二、核心破局:不抢跑的 “超越”,靠的是这 3 个 “成长密码”
杨霞老师没有一味否定 “提前准备”,而是告诉我们:真正的 “超越”,不是抢时间学知识,而是帮孩子练好用一辈子的 “底层能力”。这 3 个 “密码”,普通家长都能轻松上手。
密码 1:先养 “学习兴趣”,再谈 “学多少知识”
书里有个观点让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是‘容器’,而是‘小树苗’—— 你给树苗浇‘兴趣的水’,它自然会主动吸收阳光和养分;要是硬灌‘知识的水泥’,反而会把根堵死。”
怎么培养兴趣?杨霞老师给了个简单方法:“把知识藏在‘玩’里”。比如想让孩子接触数学,不用提前教加减法,而是带他分水果(“你有 3 个苹果,给妈妈 1 个,还剩几个?”)、搭积木(“我们用 5 块积木搭个房子,要怎么摆才稳?”);想让孩子喜欢阅读,不用逼他认生字,而是每天花 20 分钟和他一起读绘本 —— 指着图画问 “你看小熊为什么难过呀?”“如果你是小猪,会怎么帮它?”,慢慢的,孩子会主动追问 “接下来呢?”,甚至自己拿着书 “编故事”。
我家孩子以前看到数字就躲,用了这个方法后,现在吃零食会主动说 “妈妈,我要 2 片饼干,给你留 1 片”,还会把绘本里的情节画下来,学习兴趣真的比 “硬教” 强太多。
密码 2:练 “专注力”,比 “提前学” 更重要
很多家长总觉得 “孩子学得晚就落后”,却没发现:同样坐在课堂上,有的孩子能专注听 40 分钟,有的孩子 5 分钟就走神 —— 这才是拉开差距的关键。杨霞老师说:“专注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养’出来的,而且越‘抢跑’,越容易破坏专注力。”
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玩玩具时,一会儿递水果,一会儿问 “要不要看动画片”,美其名曰 “多接触事物”,实则打断了孩子的 “专注节奏”;还有的孩子提前学了课本内容,上课觉得 “都会了”,反而养成了 “不认真听” 的习惯,到了高年级知识变难,专注力跟不上,成绩立马下滑。
怎么练专注力?书里的 “10 分钟法则” 特别实用:比如孩子 3 岁时,每天留 10 分钟,让他自己玩一个玩具(比如拼图、积木),期间不打扰、不指挥,哪怕他拼得慢、拼错了,也等他自己发现;孩子 5 岁后,可延长到 15-20 分钟,比如让他画一幅画、读一本短绘本,完成后再和他一起讨论。慢慢的,孩子能专注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上小学后听课、写作业都更省心。
密码 3:尊重 “个体差异”,不拿孩子跟别人比
“你看隔壁小明,5 岁就会背 100 首诗了”“同事家的孩子,一年级就考了双百”—— 这样的话,很多家长都脱口而出过。但杨霞老师在书里提醒我们:“每个孩子的‘优势领域’不同,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强,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棒,有的孩子开窍晚但后劲足,拿别人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现阶段’,只会越比越焦虑,越比越伤孩子。”
她举了个自己学生的例子:男孩小宇上小学时,数学成绩一直中等,家长急得报了 3 个奥数班,可孩子越学越抵触,甚至说 “我就是个笨孩子”。后来杨霞老师发现,小宇特别喜欢拆玩具、装零件,动手能力极强,就建议家长 “不逼奥数,先支持他的爱好”。家长照着做了,给小宇买了机械积木、电路套装,没想到孩子不仅玩得开心,还主动去查 “为什么齿轮会转”“电流是怎么流的”,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到了初中,物理、数学成绩都冲到了班级前列。
这让我明白:不抢跑,不是 “躺平”,而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 “优势赛道”。有的孩子可能一二年级成绩平平,但到了高年级突然 “开窍”;有的孩子可能不擅长考试,但在绘画、运动、表达上有天赋 —— 尊重这种差异,孩子才能在自己的节奏里 “越走越稳”,反而更容易实现 “弯道超越”。
三、落地建议:普通家长能做到的 3 个 “不抢跑” 行动
杨霞老师的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没有空泛的理论,全是能直接用的方法。这 3 件事,我从上周开始实践,已经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
1. 给孩子 “留白时间”:每天至少 1 小时 “自由支配”
不用把孩子的时间排满,每天留 1 小时,让他自己决定做什么 —— 可以玩玩具、画画、搭积木,甚至只是发呆。杨霞老师说:“留白时间是孩子‘消化信息’‘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就像手机需要‘空内存’才能跑得快,孩子也需要‘空时间’才能主动探索。” 我家孩子以前总说 “不知道玩什么”,现在会自己用纸箱做 “小房子”,还会编故事给我听,想象力比以前丰富多了。
2. 不提前教 “课本知识”,但提前养 “学习习惯”
不用提前教孩子拼音、加减法,但可以从生活里养习惯: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读绘本(培养 “阅读习惯”)、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培养 “整理习惯”)、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培养 “专注习惯”)。杨霞老师说:“课本知识早晚能学会,但好习惯一旦养成,会帮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比如我让孩子每天睡前自己收拾书包,上小学后他从没丢过东西,还会主动把第二天要带的东西列个 “小清单”。
3. 家长先 “放下焦虑”,别做 “抢跑的推手”
很多时候,孩子的 “抢跑压力”,其实是家长的 “焦虑转移”。杨霞老师建议我们:“每天花 5 分钟问自己:我逼孩子学这个,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为了自己‘不输别人’?” 如果答案是后者,就停下来。比如我以前总逼孩子学英语,后来发现他对英语儿歌更感兴趣,就不再硬教单词,而是和他一起唱儿歌、看英语动画,现在孩子会主动问 “这个单词怎么说”,反而比以前愿意接触英语了。
四、结尾感悟:慢慢来,才是 “最快” 的超越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把孩子周末的兴趣班减了一个 —— 不再纠结 “别人都学,我家孩子不学就落后”,而是更关注他每天有没有开心地玩、认真地听、主动地探索。
杨霞老师在书里说:“孩子的成长就像跑马拉松,不是起跑时冲得快就能赢,而是保持节奏、养好体力,才能在后面的路程里稳步超越。” 深以为然。不抢跑,不是放弃努力,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扎根;不焦虑,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相信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
愿我们都能做 “耐心的园丁”,不催花、不赶进度,看着孩子在自己的 “花期” 里,慢慢长大,悄悄超越。
#读书##认知##人性##情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