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课堂上,一位教授正在讲解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原理。PPT翻过一页,展示的是一张清晰的比亚迪DM-i系统结构图——这已经是四年来比亚迪混动技术第二次出现在清华大学车辆专业的教材内容中。
这不是商业广告,而是硬核的技术认可。
很多人对比亚迪的印象还停留在“销量王者”阶段。今年1-6月,比亚迪国内销量超211.3万辆,海外增速更是高达128.5%,稳坐全球新能源销冠。但少有人注意到,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扎实的技术体系在支撑。
中汽信科发布的专利榜单显示,比亚迪在新能源、纯电和混动三大领域的专利授权量全部位列第一。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先后两次被选入清华大学教材的DM混动技术。
所谓DM技术,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双模混合动力系统,目前已经迭代到DM-i和DM-p两条明确的技术路线。一个主打高效节能,一个侧重性能驾控。这套系统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它用一套简洁高效的机电耦合设计,实现了低油耗、强动力和低成本之间的平衡。
为什么清华会连续四年两次把比亚迪的技术写进教材?
一位车辆专业的教师坦言:“现在汽车教育早已不是纸上谈车。我们需要真正经过市场验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代表中国技术路线的案例。比亚迪DM混动不仅销量百万级,而且技术路径清晰、专利自主,非常适合作为混合动力教学的范本。”
换句话说,不是清华偏爱比亚迪,而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实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市场上的技术领先者,理应成为课堂中的教学案例。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也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角色转变:我们从技术跟随者,逐渐变成标准制定者;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进教材。
比亚迪DM技术进校园,看似只是一个案例的选用,其背后却是一条清晰的中国技术向上路径——用长期研发投入换来自主创新,用市场大规模验证反哺学术研究,最终形成产业与学术的正向循环。
就像一位学生所说:“以前教材里不是丰田混动就是大众系统,如今终于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技术。”这或许才是“四年两登教科书”最硬核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技术,真的开始被写进了未来工程师的知识体系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