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何勤华凉山观察王荣升颜雨秋
“已经寄出了,请注意查收。”9月19日,摩梭人喇建瑛给一位游客发去微信信息。几天前,这位来自广州的游客来到四川泸沽湖参加转山转海节,在摩梭非遗体验中心看中了多舍茶和花腰带,购买后请喇建瑛为其寄出,“现在来工坊参观和学技艺的客人越来越多了。”
喇建瑛是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多舍茶业的负责人,也是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摩梭人药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摩梭非遗体验中心也是喇建瑛的家,在这个家中,喇建瑛和姐姐喇建莉,以及他们的爸爸喇品德,都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喇建莉在织布。王荣升 摄
一个家庭有三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泸沽湖畔的非遗人家。记者了解到,摩梭非遗体验中心通过深耕摩梭文化传承,以“融合非遗技艺、助力富民兴村”为核心,涵盖摩梭茶、摩梭人服饰和医药等摩梭文化。
记者来到喇建瑛家中,正巧碰上姐妹俩要和父亲喇品德去山上采药,记者随即一同前往。“这个的学名叫紫花地丁,可以止血,毒蛇咬伤也可以用,这个是翻白草,这个是玄参……”在采药时,父亲总会把医药知识传给两个女儿。
喇品德今年已74岁。他是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摩梭人传统医药的代表性传承人。背上背篓、手拿一把锄头,这些年,他的身影穿行在泸沽湖畔的山林与村落之间。“摩梭医药没有文字记载,依赖口头相传,还面临西药普及和年轻人外流的失传风险。”两个女儿也懂得父亲的忧虑,时常随他去采药,也爱听他讲草药的故事和各种草药的功效。
喇建瑛从小就对喝茶制茶情有独钟,加上父亲摩梭人传统医药传承人的身份,耳濡目染之下,将传统医药与制茶技艺融合。2007年,喇建瑛正式涉足茶行业,2011年取得了茶艺师资格证书。2014年,喇建瑛在泸沽湖镇开起了茶店,从此,“多舍茶”开始走进人们视野。2024年,喇建瑛家中的泸沽湖多舍茶业非遗工坊入选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
喇建瑛展示“多舍茶”。何勤华 摄
“随着泸沽湖旅游的开发,来我们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游客来我们这里免费体验茶艺、织布等,购买了商品,如果不方便带走,我们可以邮寄。”喇建瑛说,“这几天都陆续发货了一些。”
摩梭人服饰于2014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5年摩梭人服饰成功创建为“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品牌。其制作以织麻布制麻布衣为代表,传统技艺历史悠久且随时代演进。姐姐喇建莉就是这一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
摩梭人服饰款式众多,民族风情浓厚,深受众多游客喜爱。喇建莉说,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发展,前来这里体验传统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多。“体验是免费的,如果有喜欢服饰的,可以购买,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我们摩梭人的花腰带。”
摩梭人的花腰带。王荣升 摄
喇建莉还表示,未来将把非遗工坊再扩大一些,让更多游客朋友前来“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实际上,非遗体验中心里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仅仅是了解四川泸沽湖摩梭文化的一个切片。离开体验中心,记者来到摩梭博物馆,这里以实物和图片等形式,辅以多媒体手段,让游客对摩梭人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习俗、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等进行全面介绍。“千百年来,摩梭人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了祖先的文明与文化。这些古老优秀的文化既是摩梭人的文化遗产,也是摩梭人的现实生活。”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博物馆C厅,专门设置了摩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记者了解到,在四川泸沽湖,有4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甲搓舞),省级11项(包括摩梭人服饰等)。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泸沽湖绝美的自然风光一起,共同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
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盐源县通过摩梭文化传习所、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常态化开展达巴文化、甲搓等非遗传习体验活动。同时每年定期举办转山转海节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引导游客从观赏者转变为参与者和传播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