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深入,昼夜温差加大,“秋乏”与“悲秋”等季节性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关注。9月19日,东营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潘继波在市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中医药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中医角度提出“五位一体”秋季综合调养建议,涵盖饮食、作息、运动、情志与防护五大方面,帮助公众科学应对秋季身体不适。
![]()
潘继波表示,秋季在五行中属“金”,与人体肺脏相应,养生应当遵循“养收”原则,即收敛肺气、润燥护津,实现与自然节奏的协调。
在饮食方面,他建议以“滋阴润燥、健脾益肺”为主,多食用雪梨、银耳、百合、莲藕等食材,推荐炖煮类膳食如雪梨川贝汤、银耳莲子羹等,并可适当添加麦冬、沙参等药材增强滋阴效果。同时应避免辛辣、油腻和过甜过咸食物。
作息上,提倡“早卧早起”,建议晚上9至10点入睡,早晨5至6点起床,有助于护肝润肺、缓解秋乏。白天可安排20–30分钟午休,并注意夜间保暖。清晨醒后可进行轻叩齿、咽津液、热手捂眼等传统养生小动作。
运动调养强调“不宜过汗”,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温和项目,以傍晚或清晨微汗为度,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避免大汗伤津,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10点后至下午4点前。
针对“悲秋”情绪,潘继波表示,秋季易损伤肺气,应主动调畅情志、收敛心神。建议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山、赏秋,或借助音乐、书画等艺术方式舒缓情绪;可聆听《春江花月夜》等传统乐曲,避免悲伤曲调,同时加强人际交流,融入社区活动。
此外,秋季还需特别注意“秋燥”和流行病的防护。除了内在饮食调理,也应当注重外在保湿,可适当使用加湿器,减少碱性沐浴品使用。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加强防护,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人群聚集,并注意监测血压、保持情绪平稳。(大众新闻记者 巩奕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