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在我们记忆中,似乎一直都很友好,其实不然,任何国家之间,都有一个蜜月期与冷战期。
从历史的教训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俄之间只能合作,不能结盟,为什么?
主权红线不可碰
谈及中俄关系,我们就得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当时的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给了我们大量的援助,派来了很多专家,帮助我们搞工业建设。
那段时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大街上到处都能听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苏友谊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然而,朋友归朋友,兄弟归兄弟,一旦交往越过了边界,触及到了核心利益,再好的关系也得重新掂量。
就在1958年的夏天,正当两国关系看似最融洽的时候,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向我们提出了两个“建议”。
这两个建议,就是著名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
毛主席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他非常愤怒地对苏联大使说,你们是不是还想控制我们的沿海地区?我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难道还要再交出去吗?这件事,就像一盆冷水,猛地浇在了看似火热的中苏关系上。
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是最亲密的“老大哥”,在国家利益面前,也可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
所谓的“结盟”,很可能意味着你要让渡一部分自己的主权和独立性。
从“同志”到“敌人”
如果说1958年的长波电台事件,是中苏关系这件“毛衣”上被挑出的一根线头,那么到了1969年,这件毛衣可以说被彻底撕裂了。
随着中苏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两国关系也从分歧走向了敌对。
而将这种敌对关系推向顶点的,就是那场震惊世界的边境武装冲突。
1969年3月,在咱们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上,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当时,我们国家的边防战士像往常一样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巡逻,但却遭到了苏联边防军的突然袭击和开枪射击。
面对对方的武装挑衅,我方边防部队被迫进行了自卫反击。这场战斗规模不大,但意义极其重大。它标志着中苏两国从昔日的盟友,彻底变成了兵戎相见的对手。
而且,这并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
珍宝岛的枪声刚过没多久,同年的8月,在咱们新疆的铁列克提地区,苏军再次出动大批兵力,对我们的边防巡逻队发动了突然袭击,造成我方人员的重大伤没。
从北到南,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都弥漫着紧张的火药味。
这件事最让人后怕的是什么呢?是冲突之后苏联的反应。
他们不仅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摆出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架势,甚至其军方高层还公然叫嚣,要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一个曾经和你称兄道弟的社会主义盟友,转眼之间就要用原子弹来对付你,这种转变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难以形容的。
庞然大物的倒塌
时间继续向前推移,前两课是苏联直接“教”给我们的,充满了火药味。
而第三堂课,则更加深刻,虽然没有硝烟,但其带来的震撼和警示,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就是苏联的解体。
从1969年的边境冲突,到1991年苏联最终分崩离析,这二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旁边冷静地观察着这个曾经的“老大哥”。
我们看到,它为了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陷入了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我们看到,它为了维持华约这个庞大的军事同盟体系,不断对盟友进行控制和剥削,最终导致众叛亲离;我们看到,它国内经济僵化,民生凋敝,最终庞大的红色帝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苏联的解体,对我们来说,不只是隔岸观火看热闹,而是一次深刻到骨子里的战略反思。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结盟政治的陷阱。苏联和美国,各自拉着一帮“小弟”搞军事集团对抗,也就是北约和华约。
这种模式看似强大,实则非常僵化。它把世界强行划分为两个敌对阵营,切断了灵活外交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作为集团的“老大”,就必须承担起无限的安全责任,还要不断输血来维系同盟的稳定。
这种沉重的负担,最终拖垮了苏联自己。
我们看到了战略自主的重要性。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一度非常虚弱,它完全放弃了独立自主,一心向西,希望能融入西方世界,结果换来的是北约的步步东扩和无情的羞辱。
这段历史,就像是苏联解体这堂大课的“课后作业”,再次印证了把国家命运寄托于他人是多么不靠谱。
俄罗斯学者自己也承认,这种“大西洋主义”的幻想破灭后,他们才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的定位。
所以,这第三堂课,是苏联用自己的国运给我们上的。
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根基在于自身的独立发展和战略定力,而不是绑在哪个战车上。
搞军事同盟,把自己和别人的利益深度捆绑,一旦盟友内部出问题,或者盟友的战略目标和你的不一致,你就会被牢牢套住,动弹不得。
只合作,不结盟
有了这三次历史教训打底,我们再回头看今天的中俄关系,以及“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个原则,就豁然开朗了。
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基于百年来的经验教训,做出的最理性的战略选择。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2023年以来,中俄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以非常明确的法律形式,写下了 “中俄关系不是类似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 这一条。
我们外交部的发言人和领导们,更是在各种国际场合反复向世界申明这一点。
这不是说给美国听的客套话,而是我们真正的外交哲学。
为什么说这是智慧的选择?
第一,“不结蒙”保证了最大的灵活性。今天的世界是多极化的,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如果我们和俄罗斯结成了军事同盟,那就意味着我们要自动站到俄罗斯所有对手的对立面。这会极大地限制我们的外交空间,把很多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到对立面去。
不结盟,我们就可以同时和欧洲发展关系,和中东国家深化合作,和东盟、非洲、拉美的朋友们共谋发展。我们的战略是团结大多数,而不是搞小圈子。
第二,“不结盟”是中俄关系的“最佳舒适区”。
正如一些俄罗斯学者所言,目前这种“结伴不结盟”的状态,让双方都感到舒服。我们可以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推动世界多极化这些共同利益上深度协作,互相支持。
比如在联合国安理会,我们经常共同投票,反对一些不合理的议案。但这不意味着俄罗斯做的所有事,我们都必须无条件支持;同样,我们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行动,也不需要绑架俄罗斯。
第三,“不结盟”是对历史错误的彻底告别。
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不想、也不会成为第二个苏联。我们追求的不是拉帮结派去对抗谁,而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中俄之间“肩并肩”的战略协作,与“手拉手”的军事同盟,有着本质区别。
“肩并肩”是各自站稳脚跟,为了共同的目标,在同一个方向上努力,互相提供侧翼的掩护和支持。
而“手拉手”的军事同盟,则是把两个人的手用铁链锁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彻底失去了行动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