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51岁,清华晨跑队资深成员,坚持跑步八年,前一天还在运动,体格健硕到令人羡慕,但是却在距离生日仅仅一个月的时候,画上了休止符。
清华晨跑健将离世
刘小平为自己的健康,构建了一座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堡垒,这座堡垒的基石,是长达八年,甚至可能超过十年的坚持。
清华大学的操场,就是他日复一日的“打卡地”,风雨无阻,他的运动世界远不止跑步,骑行和冬泳也是他的心头好,是个不折不扣的全能运动爱好者。
这种钢铁般的自律,贯穿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在9月14号,他离开的前一天,他不仅雷打不动地完成了晨跑,甚至还给自己加练了一圈。
堡垒的墙体,是用理性的数据砌成的,他不是那种只知道埋头傻练的人。
最近三四个月,他持续监测心率,对自己的训练量和强度有着清醒的认知和约束,从不盲目追求极限,这在跑友圈里,是一种难得的审慎。
这座堡垒的外在,是让人艳羡的,常年的锻炼,给他留下了分明的肌肉线条和健硕的体格,整个人的精神头,在同龄人里绝对是佼佼者。
也正是这份自信,让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几天后就要在金海湖举办的铁人三项赛。
可惜,再坚固的堡垒,也可能存在看不见的裂痕,这场意外来得太突然,没有任何预警。
去世前一晚,刘小平还在跑步群里和朋友们说说笑笑,一切如常。
就在几天前的9月10日教师节,他还和跑友们一起跑步庆祝,状态好得很,谁也想不通,意外是怎么发生的。
从周一早上起床后感觉身体不对劲,到再也没能醒来,整个过程快到让人无法反应,几个小时前还在群里活跃的一个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
朋友们在悲痛之余,也开始反思,有人在评论区一针见血地指出,只看平均心率可能真的不够,实时的心率变化和更专业的身体评估才是关键。
这句惋惜的话,也点醒了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高强度的运动很可能成为诱发身体里“隐性问题”的导火索。
平日里自我感觉良好和常规体检的正常指标,有时候反而会麻痹我们。
跑道之外的完赛线
生命的跑道虽然意外缩短,但在人生的其他赛道上,刘小平早已漂亮地冲过了属于他的“完赛线”。
在IBM工作时,他是同事眼中能力超群的骨干,前上司在告别仪式上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是项目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团队就有了极大的安全感。
在家里,他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他是一个尽责的儿子,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慈爱的父亲。
他的离去,让母亲和妻子肝肠寸断,但他管教有方,留下了一双懂事的儿女。
儿子已经是一名大学生,在告别仪式上,他表现得异常坚强。
他对着亲友们念出感谢信,并郑重承诺,自己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撑起这个家,照顾好母亲和妹妹,这份担当,正是刘小平家庭教育最成功的延续。
在朋友们心中,他是一抹温暖的阳光,他勤奋善良,心思又特别细腻,总是习惯性地把朋友放在第一位。
9月17日的追悼会,除了亲人,还有超过20位跑友从天南海北专程赶来,只为送他最后一程,这些朋友,许多人与他相识超过十年,交情匪浅。
刘小平的故事,并不是在否定“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恰恰相反,他用一种沉重的方式,为这句话增加了一个无比重要的注脚:
所有运动,都应该建立在对身体的敬畏和深入了解之上,他的离开,是自律神话与生命无常的一次残酷交锋。
就像他儿子说的那样,他的人生虽短,但足够精彩。
在一个全民健身的时代,我们或许不仅要学会如何“动起来”,更要学会如何“停下来”,去真正倾听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
愿逝者安息,也愿生者警醒。
文章信息来源
个人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