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秋日淮北,风里带着草木的清润。
9月18日,淮北市行政服务中心,一场围绕“惠民生保安全及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创新之问”调研座谈会正在这里热烈进行。
近两个半小时的座谈,话筒在与会者的手中传递,一个个关乎城市内涵式发展、居民收入增长、人口老龄化应对、重点领域风险减量化等议题的“金点子”不断涌现,汇成了一张沉甸甸的“民生清单”。
相山公园书房、夏日“充电”好去处。冯树风 摄
答好“创新之问”,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锚定每一件关乎民生的事项稳步向前。
近年来,淮北市通过扎实的民生工作与高效的城市治理,持续回应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奋力谱写着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用“温度”勾勒幸福底色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在淮北,有一种生活,叫“幸福养老”。淮海康养中心的一群“老年段子手”凭借短视频火了。他们在护理员协助下畅谈“废话文学”、出演幽默短剧、记录旅行Vlog,将养老日常过得有滋有味,也让网友感受到新时代老年生活的鲜活魅力。
这份生动画面的背后,是淮北市作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的系统创新。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和社区为老中心,构建更具温度、更富效能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便捷式居家、嵌入式社区、全托式机构”养老模式,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绿色生态城市 美丽宜居家园。冯树风 摄
在淮北“带娃”也更让人放心。凭借扎实的工作成效淮北市获评“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一老一小”的稳稳幸福,绘就了淮北民生的温暖底色。
幸福生活,还需要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动,是夜幕降临后的活力迸发。公园、广场、校园操场随处可见锻炼人群。全市新建了绿金湖、萧濉新河等体育公园,提升社区、农村健身设施500余处,淮北市体育馆入选“国家体育总局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第一批典型案例名单”。2025年,还计划新建3个口袋公园、8个“国球两进”项目及24公里健身步道,进一步织密快乐健身网。
静,是午后书房里的书香浸润。相山书房内纸墨飘香,市民或端咖啡静读,或埋首自习,文明书香静润全城。淮北已构建起以市图书馆为中心、34个阅读空间为分馆、8个24小时自助书柜为服务点的“1+4+N”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浓郁书香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精神滋养。
纺织园、“口袋公园” 成市民乐园。冯树风 摄
在淮北没有“城市过客”,只有“新”家人。全市建成了107家“益新一驿”服务站点,为新就业群体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打造70余个“骑手友好社区”,百余个“友好商户”“友好商圈”和“友好街区”;出台《暖“新”关淮实事清单》,推出法律援助、保险保障与技能提升等多项支持,让新市民拥有“家”的归属与奋斗的奔头。
淮北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4年,全市将80%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50项民生实事全部高质量完成,不断筑牢民生基础、提升群众幸福感。
2025年,淮北继续聚焦民之所望,围绕社会保障、困难群体救助、卫生健康、交通出行、文体服务、城乡建设、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推出系列暖心务实之举,让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具质感、更有温度。
用“效能”筑牢平安善治根基
内涵式发展,是要让城市的发展更有品质、更加智慧,更安全可靠。其中,“善治”,无疑是城市应有的一项重要内涵。
从乡村到社区,从家长里短到急难愁盼,淮北市基层治理创新始终以“人”为核心。这些实践看似微小,却精准击中群众需求,彰显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
绿金湖体育公园、城市公园。黄鹤鸣 摄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红板凳议事会”化解矛盾、“居民会客厅”让办事窗口更有温度……在这里,基层治理不再是冰冷的制度堆砌,而是用共情做砖、以参与为瓦,在“烟火气”里筑起温暖的民心之墙。
近年来,淮北市不断深化治理体制改革,推行“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第五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破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优秀案例,获最高法工作报告肯定;相山区“流动办公桌”工作法被《人民日报》刊载,入选省优秀社区工作法。这些实践不仅破解民生难题,更成为全国、全省治理创新的典型代表。
群众的痛点,是改革的起点。如何真正打破政企民之间的无形壁垒,推动实现办事畅通、营商高效、诉求直达,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课题。
淮北市以“大科室”制改革为突破,推动机构编制集约化,市直部门内设机构精简率达20%,资源配置与运行效能显著提升。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完成23项重点改革,实现“减跑动、减材料、减时间、降成本”。综窗改革同步推进,27个部门窗口整合为三类综合窗口,实现跨部门联办、无差别受理和兜底服务,并在项目建设、惠农惠民等24个领域推行“一件事一次办”,营商环境和治理效能实现突破性进展。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四湖联珠。黄鹤鸣 摄
“安”是善治的基石,是百姓的心愿。
淮北市以法治破题、以科技赋能、以调解促和,持续筑牢平安防线。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市……一块块金字招牌的背后,是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显著提升。
“警灯闪烁”织就守护天网,“雪亮工程”智能监控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交通执法AI识别精准率超95%;“一站式”调解高效化解矛盾,真正做到“解纷于萌芽”。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安居乐业更有保障,“生活在淮北,踏实有安全感!”成为市民共同心声。
用“匠心”推动城市“焕”新
一座城市的功能品质,不仅影响城市里“小个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关系整个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
长山路桥横跨铁道,昔日的桥下空间坑洼荒芜,曾是列车驶入淮北站时窗外一览无余的“城市角落”。如今,随着桥下口袋公园与体育公园相继建成,这里已蜕变为一片充满活力的休闲胜地。绿意环绕之中,斑斓的球场错落分布。当射灯亮起,运动的身影与璀璨夜色交织成景。列车再次行进至此,窗外掠过的,已是一片蓬勃生机。
盘活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将“边角料”打造成“金边银角”,在细微处焕发温度。淮北市系统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并统一品牌命名为“淮小翠”,目前已建成43处、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公园绿化服务覆盖率高达93.14%,位居全省前列。同时,依托“口袋公园+”模式,满足候学、游乐、休憩等功能,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要让空间与产业共生共荣。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煤、电、酒”曾是淮北最响亮的名片。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和城市转型步伐加快,大量工矿厂区被废弃,成为城市发展的“包袱”。
沉陷的旧屋重修成嵇康琴馆、老牌热电厂遗址变身潮流街区、口子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上建起全国最大的酿酒遗址展示馆……淮北正以“基因重组”的方式,让沉睡的工业与历史遗产焕发新生,也让它们再次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淮北市不断探索工业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新路径,充分激发独有的城市文化磁场效应。打造“煤美与共,湖上淮北”城市文旅品牌,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品质、多元化蓬勃发展。
城市体检是城市更新的基础。淮北市一方面通过“体检”系统推进“城市病”治理,推动治理精细化、系统化。一方面加强城市特色要素识别和挖掘,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地域特征。目前,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成功入选省级传统村落,5处传统建筑获省级认定。
今年7月,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淮北市城市更新办法》正式印发,于9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该《办法》未来将通过健全市—县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强化规划引领,推进相山区啤酒厂片区及烈山区老城片区等重点区域改造,并统筹重大项目争取资金支持,推动示范先行等举措,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提供坚实支撑。(淮宣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