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多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皖江大地,围绕“心理关爱”“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各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技能服务地方,以行动诠释担当,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的育人目标。
心理关爱护航成长:“益心相伴”守护乡村儿童心灵
学院组建“益心相伴”心理关爱实践团,由心理学、教育学专业骨干教师带队,20余名优秀学生参与,构建“调研—干预—反馈”闭环服务模式。
实践团面向当地2所3至6年级学生发放问卷300余份,从情绪状态、压力来源、亲子关系等维度全面摸排学生心理现状。基于调研数据,设计“情绪小管家”“友谊连连看”等系列心理拓展活动:通过“情绪卡片”游戏引导儿童识别喜怒哀乐,借助“信任背摔”“合作拼图”等项目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活动覆盖两校400余名学生,团队还为12名重点关注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后续将通过线上辅导持续跟踪,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非遗传承守护文化根脉:拜师学艺延续望江挑花千年技艺
同期,另一支实践团走进安庆市望江县,以“传承非遗文化,守护匠心技艺”为主题开启非遗探寻之旅。团队首站拜访国家级非遗望江挑花代表性传承人汤彩霞,学习“十字绣”“双面挑绣”等基础针法,从穿针引线中感悟“心中有图,手上有线”的匠人精神。实践团的学生们钦佩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向汤彩霞、何冬霞两位传承人行拜师礼、敬拜师茶,获赠传承人亲手制作的挑花文创,并承诺“将技艺带回校园,让更多人了解挑花之美”。
在鸦滩镇望江挑花展示馆,市级传承人房丽丽带领团队溯源千年技艺:从明清挑花手帕、服饰,到现代设计的装饰画、文创产品,百余件展品勾勒出挑花从“农家必修课”到“国之瑰宝”的演变。“掌握核心技艺的传承人不足20人,非遗传承面临断代风险。”房丽丽的倡议让同学们深受触动,团队计划通过校园社团、线上直播等形式推广挑花技艺,目前已设计出融合挑花纹样的校园文创初稿,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创意中焕发新生。
产业调研激活银发经济:养老旅游适老化需求调研献策地方发展
为积极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由酒店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5名同学和指导教师赴安庆市区及潜山市多个景区开展“养老旅游资源与适老化需求调研”。团队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考察、政企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了老年群体的旅游偏好与安庆市养老旅游的现实情况。
实践团队走访安庆市菱湖公园、天柱山等6个景点,对景区的适老化设施进行实地调研,并发放问卷200余份,覆盖老年游客及社区老人。根据调研数据,团队撰写了《安庆市养老旅游资源调研报告》初稿。
画笔勾勒乡村崭新风貌:色彩点亮乡村振兴景象
由4位指导教师带队,共17名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赴安庆市怀宁县邓桥村、岳西县独山村,聚焦乡村振兴开展乡村壁画创作,以艺术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在创作过程中,师生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艺术设计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收集当地民俗故事与老照片,将农耕、丰收等场景元素融入到设计方案中;在绘制实施阶段,团队成员们分工协作,从起稿、勾线到上色,顶着高温天气有条不紊向前推进。为确保墙绘效果符合村民期待,成员们还多次邀请村民到现场提建议,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画面细节,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乡土味”与“人情味”。活动前后历时一个半月,社会实践团共创作墙绘作品50余幅,面积达800余平方米。
学院将持续推动心理关爱项目常态化、非遗传承进校园、养老旅游调研成果落地、艺术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让社会实践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汪婷 梁妞 王子淳 刘文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