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硬核智造厂》走进东风柳汽,以两小时深度直播为公众呈现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拥有71年历史的国有汽车骨干企业,东风柳汽在商用车领域早已建立起广泛的品牌认可,但其产品背后的生产逻辑和价值内核,却始终未被大众充分认知。此次央视直播,恰好以“探源”视角,深入解码了“柳汽智造”的品质基因。
需求为锚 “以客户为中心”的研发逻辑
商用车行业素来有“场景和需求定义产品”的共识,在央视的镜头下,东风柳汽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清晰可见的全流程实践。从概念设计到最终交付,其每款产品都历经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五大阶段,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主线。
以即将上市的乘龙翼威5纯电重卡为例,在概念阶段,研发团队就深入50多个新能源细分场景,与千余名用户交流,累计收集1500多条原始需求。这种充分下沉的调研,确保了产品从源头上就直指用户真实痛点。
读懂需求只是第一步,能否满足需求才真正考验企业实力。针对纯电重卡用户普遍关心的“自重高、载货少”问题,柳汽对乘龙翼威5数十个零部件进行轻量化设计,通过结构拓扑优化与材料升级,最终将整车自重控制在8.8吨,比行业平均水平轻700公斤以上,显著提升了用户的有效运载收益。还有在矿场场景下的防水痛点,柳汽研发团队拆解分析了3000多个防水零部件,历经十几轮方案评审,最终构建起三层防护体系,通过29道防渗关卡解决了涉水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户痛点的攻克,并非研发部门单打独斗,而是从产品规划、开发到生产、交付全链条协同的结果。也正是这种体系化的作战能力,让“以客户为中心”从理念真正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产品价值。
制造为基 新质生产力筑牢品质根基
优秀的产品设计,必须依靠先进的制造体系才能落地。在此次直播中,东风柳汽展示的智能制造实力令人印象深刻。
东风柳汽工厂内,高度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贯穿从零部件加工到整车组装的全流程。以激光拼焊板工艺为例,它不仅优化了车身结构,提升了碰撞安全性能,还实现了轻量化,改善了车辆的操控与安全表现。在车架车间,5000吨重型压力机的平行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柳汽技术攻关的重要成果,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加工精度与稳定性,更保障了车架大梁的核心质量。
这种制造能力的升级,让研发端定义的好产品顺利落地,最终交付到用户手中的每一辆车,都承载着智能制造带来的品质保障,而这正是技术进步的终极意义——让技术普惠用户。
智向未来 智能化布局成果初显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双轮驱动的行业趋势下,东风柳汽已展现出清晰的技术布局与落地成果。直播中亮相的“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电动物流车便是代表。该车已在封闭场景实现常态化运营,自动驾驶里程超2.5万公里,执行任务超7000次,并保持了零安全事故记录。
不仅如此,柳汽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已实现多场景应用:“乘龙领航”系统在港口规模化验证,在北海铁山港实现国内首次无人与传统集卡混跑。乘龙幻影(参数丨图片)获得全国首张相关牌照,中越智慧口岸无人集卡、网联协同式子母车队列等也已投入实际运营。
这一系列成果,不仅印证了东风柳汽在智能化领域的扎实进展,更体现出其精准把握行业变革方向的前瞻力。
通过央视的镜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更是一个深度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驱动、以制造为根基的价值创造体系。东风柳汽正以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中国商用车的价值内涵,也为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实践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