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年来,以“规则怪谈”“海龟汤”等为代表的规则推理类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作为一种亚文化迅速传播。此类游戏设定一系列看似合理实则荒诞恐怖的游戏规则或猜谜文本,刻意模糊正常与异常、合理与荒诞的界限,让不少青少年陷入“认知混乱、迷失自我、精神惊恐”的泥沼中。部分玩过“规则怪谈”游戏的同学介绍,他参与的怪谈游戏,通常会讲述角色死亡的过程,故事内容大多贴近现实,整体风格非常压抑。(半月谈)
自社交媒体流行以及儿童触网低龄化以来,各类新式“校园游戏”,就越发呈现出病毒式传播、同频共振的特点。就算是很怪异、很小众的游戏,也可能经由短视频等介质,实现从网络到校园、从线上到线下的快速触达。从近年反馈的情况看,不少诡异游戏,在中小学学生间交替走红。这其中,有那种一目了然有毒、有害的,也有那种伪装性强、“包藏祸心”的。时至今日,各式“地下游戏”已然成为校园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干预与引导却往往是滞后的。
校园的危险游戏,形式多样。有的被称为“死亡游戏”,诸如梦回大唐、死亡三秒、晕厥挑战等,涉及深呼吸、憋气等操作,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游戏儿戏,颇有赌命的意味;而最近一再引发关注的,则是另一类游戏。比如说,“规则怪谈”“海龟汤”,它们虽然名义上是推理类游戏,给人一种益智健脑、开发想象力的错觉,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就如同成年人玩的剧本杀一样,此类游戏最关键的变量,其实还是“本子”。某些暗黑的剧本,简直堪比恐怖片。
游戏本身不是太大的问题,问题在于怎么玩。令人担忧的现实在于,一些学校学生间玩起“规则怪谈”“海龟汤”来,情境设定之惊悚、整体氛围之诡异,对于“血腥”“死亡”“虐杀”“遗弃”“孤独”等元素的推崇,明显到了非正常的地步。某些学生,越怕越要玩,越玩越上瘾,久而久之,整个人都深陷其中,变得阴郁、暴戾、厌世。“推理”的幌子下,毒本子对于孩子们心理之扭曲、精神之折磨,隐秘却直接。
其实,成人剧本杀市场,也曾一度黄暴、恐怖剧本大行其道,其后随着监管收紧“剧本需备案”之后,才大为好转。然而,如今学生们玩“规则怪谈”“海龟汤”,很多“剧本”都属于是手抄甚至口耳相传的……如何从根本上阻断起传播链?这既需要规范低龄儿童的上网行为,减少不良内容的线上倒灌线下。但更重要的,或许还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真正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疏远则越推越远,亲近则无所不谈。多些畅快的交流,也就能少些诡秘的角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