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多,小区健身广场的长椅旁,66岁的张大爷挠着头发愁眉苦脸。他最近几个月,排便越来越让人头疼:不是拉得稀得厉害,就是一天又一次都排不出来。有时候,好不容易一泡大便下来,却发现马桶里带着点血丝。张大爷心里犯嘀咕,却总以为是老毛病痔疮闹的。可邻居大刘悄悄提醒他:“别不当回事儿,这年头肠癌高发,你可得上医院看看啊。”张大爷听着半信半疑,回家后,越想越不踏实——大便到底能不能“看出”体内的癌?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排便似乎只是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你是否知道,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大便异常”,恰恰可能是身体在为你“点灯报警”?尤其是3种大便突变,医学上已被反复证实是肠癌重要预警信号。不少人早期没在意,等到症状加重才发现,肠道内的癌症已发展多年。为什么肠癌会与排便息息相关?具体该警惕哪些表现?很多人对这些问题还停留在误区中。别急,接下来我们一一拆解,让你看完就能心中有数。
大多数人习惯把排便异常归咎为“饮食不当”“上火”或“痔疮”。其实,肠癌作为消化道肿瘤,其早期信号最常见的,正是排便习惯和形态的陡然改变。医学研究发现,高达九成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前都曾出现过排便相关的异常,却因误认为“小毛病”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为什么肠癌会“投射”到大便?主要原因有两点:
肿瘤生长压迫肠腔,影响大便通过。肠壁上的恶性肿瘤形成后,会局部“收窄”肠道,直接改变大便的形状与通行速度。
溃疡、出血等病理过程,会让大便携带血迹、粘液等异常成分。部分肿瘤还激发肠道炎症反应,引起频繁腹泻或便秘相交替。
医学追踪分析显示,从大肠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0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大便会率先“发出预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异常并不仅限于老年人。近年《柳叶刀》发表全球肠癌负担研究数据:50岁以下人群肠癌发病率30年间显著攀升,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有位42岁的刘先生,便因忽视了大便带血和腹泻,以为是痔疮,错过了一年多的早期干预时机。等体重骤减、精神变差,再检查已是直肠癌晚期。遗憾的是,这样的因“马虎拖延”而错失最佳治疗关口的个案,并不在少数。
警惕大便的3种突变,可能正是肠癌敲门的信号
接下来,咱们具体细说:当大便出现以下3类变化时,一定要高度警觉,及早就医筛查。
排便习惯明显改变
你是否突然发现,自己原本比较规律的一天一次大便,变成了便秘和腹泻反复交替?或者一天排便次数明显增多、腹泻不断,却没有明显肠胃炎症状?这不是小事。医学统计指出,持续超过2周的大便习惯改变,且没有明显诱因,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当主动就医检查。
这一点的病理基础在于:肿瘤刺激肠道,影响了肠蠕动的综合节律,产生了排便频率和性状的极端波动。
大便带血或混有粘液、血丝
很多人以为大便带血一定是痔疮。实际上,肠癌导致的便血往往有其特征:便血较顽固,颜色暗红或呈暗紫色,有时与大便混合,并非“纸上一滩新鲜血”那样简单。甚至有些直肠、乙状结肠癌患者还会出现大便中混入粘液,常伴“排不尽”的感觉。医生一再提醒:肛门或直肠部位长期带血,无论颜色多少,都必须干净利落地查清楚原因,切莫自行对号入座“就是痔疮”。
临床数据显示,80%以上的肠道肿瘤患者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便血,早期量少,极易被忽视。但它正是“自己乖乖暴露”的预警之一。
大便形状变细或异常
正常大便应呈香蕉形或条状粗细均匀。而肿瘤在肠道内生长,会使肠腔某段狭窄,导致大便通过时被挤压、压平。于是你会发现,大便变成了细条状、带沟槽,甚至犹如铅笔一样细长。部分人还会觉得即使“拉完”,腹部还有异物或残便感。
这类改变医学上称为“管型便”,是肠腔局部受挤的重要提示,一旦发现且持续存在,一定要高度警惕肠道占位性病变的可能。
如何科学自查、及早揪出肠癌?医生建议这样做
既然肠癌信号可通过大便管窥一斑,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该如何科学把控自身的肠道风险?专家们给出了三点务实建议,值得每个人收藏与实践。
定期筛查,精准识别高危人群
无论是否有症状,50岁及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或大便免疫化学检测,每3年做一次大便DNA检测,每5—10年做一次结肠镜。如果有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建议更早开始。不少患者因为“没有任何不舒服”而逃避检查,结果等发现时已是肝脏、肺等多处转移。因此,常规体检不等于肠道健康,准确的筛查流程必不可少。
关注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
肠癌的发生除了遗传以外,大量证据表明和以下生活习惯紧密相关: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久坐少动,熬夜迟睡,精神压力大,摄入过多腌制和烧烤食物。建议日常多吃新鲜蔬果,选择蒸、煮等清淡烹饪方式,保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形成良好的作息节律。
理性对待“便秘”“拉肚子”等症状,切勿盲目归因
便秘、腹泻本身并不等于肠癌。但当大便异常持续2周以上且原因不明时,请不要盲目购买通便药或自行“补充益生元”。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及时就医,由消化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必要时配合肠镜等检查,避免一拖再拖。
健康守护,从“看清大便”小事做起
肠癌发病率逐年攀升,当前我国已是全球结直肠癌高发区域之一。近30年,中国肠癌患者增长率高达700%。大多数病例不是“天降横祸”,而是长期生活习惯堆积、健康信号被忽视的必然结果。
其实,健康常常就在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小动作”中。一次警醒,一次重视,或许就能守住健康防线。而人人都可从每天观察自身体征做起,为自己多争取一个及早预警的机会。
最后要特别提醒:本文仅为健康科普解读,不能替代具体医疗诊断。如果你正在经历上述大便异常,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消化内科或肛肠科就医,接受科学评估与筛查。肠癌早发现早治疗,愈后效果远优于拖延至晚期的被动应对。是否能通过自身观察达到完全排查肠癌的目的?答案是:仅靠自查远远不够,专业检查必不可少!不要对“自愈”“自用偏方”抱侥幸,别让“小症状”发展成不可逆转的大问题。
健康就在点滴细细观察里。今天起,多关注自己的一张“排泄成像报告”,为健康赢得主动权。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肠癌(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Its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便血诊疗与肠癌早期预警共识(2022版)》 《世界卫生组织·消化道肿瘤防控指南(2022)》 《体内有癌,大便知道?上厕所出现3种情况,警惕肠癌发生的可能性》.今日头条健康频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