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以来,大理州永平县聚焦社会救助兜底、养老服务升级、“一老一小” 关爱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努力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为全县群众的幸福生活持续“加码”。
社会救助“提标提质”
兜底保障更有力度
为促进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永平县严格按照省、州相关工作要求,逐年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2021年至今,全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年从4770元提高至6400元,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月从660元提高至735元,城乡特困保障标准每人每月从858元提高至956元;全县累计救助低保、特困等群众5.4万人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8.18万人次、高龄津贴21.6万人次、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1万余人次。
永平县还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强化部门联动协作,不断健全救助政策制度,创新探索多维度救助模式,从而实现服务对象“精准化”、服务内容“定制化”、服务目标“人性化”。2024年以来,全县率先在全州开展社会救助“物质+服务”试点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1万元,覆盖项目区困难群众达3500人次,提供生活照料服务1232人次,开展情感慰藉和心理疏导787人次,开展适应能力提升服务1573人次,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转变。
养老服务“织网补链”
晚年生活更有质感
“十四五”以来,永平县围绕老年人“全方位、全周期、多层次”的养老需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构建“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一批重点养老项目相继落地见效。县光荣院、博南镇老街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项目已建成使用;总投资3719万元的县老年养护院及投资1139万元的龙街镇、厂街乡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正有序推进;通过“公建民营”模式运营8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微型养老院和2个老年幸福食堂,累计服务老年人超4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达300人。
全县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持续升级。通过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项目,完成725户失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2104人次,建成1个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434户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安装智能守护终端设备。此外,永平县还先后投入近500万元,对县中心敬老院进行提质改造,目前敬老院床位达192张,入住人数从2021年的46人增至2025年的126人。
精准关爱“一老一小”
幸福守护更有温度
“十四五”以来,永平县聚焦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通过织密“三张守护网”,为“一老一小”打造温馨安全的“港湾”。
织牢分级负责的“关怀守护网”。全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结对联系制度,与全县526名留守老人和1825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帮扶干部通过日常交心谈心、定期探访关爱,实时掌握“一老一小”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确保他们“有人问、有人管”,并依托各村青年之家、老年活动室等场地,常态化开展关爱活动,让温暖直抵人心。
织牢“五社联动”的“社会守护网”。永平县依托“爱与陪伴”“爱的守护”等试点项目,充分整合资源,以社区为平台、社工站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为补充,“五社联动”提升关爱服务质效。“十四五”以来,全县累计开展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活动20余场次,受益儿童达2000余人;开展爱心助学帮扶困难学生469人次,长期资助贫困学生15人,累计发放爱心助学资金31.8万元。
织牢“三个注重”的“家庭守护网”。永平县突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认真落实村(社区)强制报告和家庭监护监督职责,督促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履行照护责任,推动“一老一小”关爱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十四五”以来,永平县全力保基本、兜底线、防风险、促发展,推动各项民生项目工作落实到位并取得新成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书写出新时代幸福永平的新篇章。(周盛朝)
来源:大理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