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亚9月19日电 一批村民跟班远赴外省研学取经、一些乡亲在村里新开直播间里开始实战演练、《博后村志》初稿形成、博后村小康特色邮局即将亮相……连日来,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在党建引领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多维度系统化提升村庄“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跨省取经:党组织拓展学习平台
9月15日,博后村近20名村民随“三亚市崖州区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的两个班次,分别前往山东和浙江开展实地学习。其中,“新奇特优异果蔬”班深入寿光、平度等山东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的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先进果蔬种植技术;“三产融合+康养文旅”班则到安吉余村、临安指南村等浙江美丽乡村研学,现场学习民宿运营和业态创新经验。
博后村村民前往山东和浙江开展实地学习。博后村党总支供图
“这几天的学习收获特别多,不管是当地农文旅融合的实操案例,还是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壮链、补链发展的干货,都特别受启发。”返乡大学生黎子嘉在此次学习中如获至宝。
而这次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学习机会,是博后村党总支长期坚持和积极对接的结果。今年年初,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博后村布点“农民田间学校”,并承接了该项目。村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纷纷提出申请,才有了此次组团式外出研学。
“让村民们走出去开阔眼界,把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带回来,不断壮大自己的乡土人才队伍,这是我们的初衷。”村党总支书记苏少洪说。
数字赋能:直播间落地培育新农人
“短视频策划、拍摄和剪辑,电商选品与供应,直播间沟通互动……”说起学习内容,村民罗荣如数家珍。这场在博后培训基地开展的“互联网营销师初级培训”为期13天,共有40多名村民报名参加,为了不耽误白天务工,有村民甚至主动要求晚上学习。
“互联网营销师初级培训”在博后村培训基地开展。博后村党总支供图
就在前不久,在吉阳区总工会的支持下,便捷、专业的“博后直播间”顺利落地。
“设施有了,人才必须跟上。了解到人社部门有相关项目后,村里赶紧跟进对接,培训紧随硬件落地。”驻村工作队队长姜建新介绍,此次参加培训的村民是新直播间的首批实践者,希望能快速培育一批本土网络营销人才,为村庄的民宿、餐饮和其他特色产品开拓线上销路,拥抱数字经济。
文化传承:村志编纂留住乡愁记忆
在博后村,有主动拥抱未来的“冲劲”,更有留住记忆的乡愁。
9月15日,《博后村志》初稿通过了专家评审。据介绍,《博后村志》的撰写自去年7月正式启动,历时一年多的档案追踪、田野调查和走访座谈,形成了近20万字的初稿,包含了乡村建设、特色经济、民俗文化等方方面面,系统梳理、全面记载了村庄的发展变迁。
《博后村志》初审会现场。博后村党总支供图
“我们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许多长者访谈资料都是抢救性的。”令参与村志编撰工作的小学老师苏文贤没想到的是,在村志撰写的过程中有省内少数民族文化和黎族语言专家的助力,让这本“村谱”更厚重、更亲切了。
博后村自主设计的邮政纪念封。博后村党总支供图
链达八方:以邮会友展示乡村新貌
不仅是人才培育、铭文载史,村庄的文化塑造也在同步进行。
当前,博后村党总支正与邮政部门密切对接,“博后村小康特色邮局”即将降生,届时还将首发由村里自主设计的邮政纪念封和特色明信片。方寸之间尽显博后村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发展新貌,这个集邮政服务、文化展示、旅游推广于一体的特色邮局,不仅可化为博后村与天下宾客紧密相连的纽带,更能够与民宿、研学等业态同频共振,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
从外出取经到数字赋能,从文化传承到特色打造,博后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才为根本,正在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让“软”实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蹚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牛良玉、胡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