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何参与乡村振兴?李志信的回答是:“在村子住下就知道了”。
2022年起,李志信在怀远县龙亢镇停留了下来,在此之前,因为学术和社会服务的需要,这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的足迹已遍布省内外数十个乡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农户,他深刻读懂了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
从清华园到江淮沃野,用专业学识绘就乡村振兴图景,这片广袤的江淮大地,成为了他砥砺初心、施展所学的“第二课堂”,也是他响应“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时代号召的践行地。三年的时间,他见证了龙亢镇关庙村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的传统村落,转变为如今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建筑设计不仅要美观,更要实用”。有着丰富的乡村走访经历,这位建筑学博士生紧盯着村庄规划的重要性,他常说,“乡村建设不是要把城市模式照搬过来,而是要找到适合农村的发展路径。”结合专业特长,李志信为关庙村量身定制了乡村振兴总体规划,采用“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运用绿色建筑理念,同步提升村庄面貌和村庄功能。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和肌理的同时,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既保留皖北特色,又注入了节能环保理念,让关庙村成为一个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为凝聚更多力量,李志信牵头成立“清怀志愿服务队”,搭建高校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公益平台。三年来,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已有百余名来自清华等顶尖高校的学生先后来到怀远县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支教宣讲、社会调研、村民培育、增收实践等活动。
2024年12月,在李志信的多方协调和推动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正式签约落户怀关庙村。这是安徽省唯一、全国第三十六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了新阶段,也让怀远成为校地资源对接的重要枢纽。作为怀远站的首任站长,李志信积极联络清华校友、硕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与怀远本土创业青年结对,推动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其中,以羊肚菌产业的落地为典型,经他引进的清华大学中医药研究科研成果——新型羊肚菌在怀远县成功种植并推广,凭借着适宜的种植环境和极高的经济价值,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清华团队的技术资源与产业资源加持下,我们羊肚菌产业基地面积实现了翻番。”安徽蚌埠伊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红介绍道。
谈及未来规划,李志信表示博士毕业后将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希望能进入高校,引导更多年轻学子走进乡村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伟业中”。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关庙村的土地上,每当看着越变越美丽的乡村,看着这份变化里自己的“添砖加瓦”,李志信备感自豪。如今走在这片熟悉的乡间小路上,村民们会热情地招呼他来家里吃饭,让他十分动容。“我很庆幸,自己的青春能够与乡村振兴这项伟大的事业同频共振”。(通 讯 员 王力弘 记者 沈思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