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水谷入胃,运化于脾”,也就是说,如果脾脏功能失调,那么水液就会被滞留或者外溢,在体内或者体表形成“湿”或者“痰”。
除了脾脏外,“肺主气、司呼吸”,也就是说,如果肺脏功能失调,那么水液就会被阻滞或者凝聚,在呼吸道或者胸腔形成“湿”或者“痰”。
还有,“肾主水”,也就是说,如果肾脏功能失调,那么水液就会被积聚或者外泄,在下半身或者全身形成“湿”或者“痰”。
所以,“湿”和“痰”的形成主要跟三个器官有关:脾、肺、肾。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水液代谢,比如情志不畅、外感邪气、饮食不节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水液运化失常而产生“湿”和“痰”。
中医认为,“痰”是一种粘滞重浊的物质,它们会阻碍气血的流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各种症状和疾病。比如说:
“痰”会阻塞呼吸道,引起咳嗽、气喘、胸闷等。
“痰”会阻塞心脏,引起心悸、胸痛、心梗等。
“痰”会阻塞脑部,引起头晕、头痛、中风等。
“痰”会阻塞经络,引起肢体麻木、抽搐、瘫痪等。
方中用干姜为君,入肺、脾经,既温肺化饮,又温脾化湿。细辛为方中臣药,温肺散寒化饮,助干姜温散凝聚之寒饮。仲景每以两味配伍以温阳化饮,其中干姜温热为主,温阳化饮之力强,细辛以辛散为主,开郁散饮之力优,两者相伍,温肺化饮之力倍增。茯苓健脾渗湿,既可化已聚之痰,又能杜生痰之源,亦为臣药。喘咳日久,必耗散肺气,方中诸药又是以辛散温燥之药为主,恐更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为伍,一散一收,开阖相济,散不伤正,收不留邪,既防辛散耗伤肺气,又使肺脏宣降有权。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药性。全方配伍,共奏温肺化饮之功。
非常普通的五味药,到了医圣手里,巧妙搭配,就能立起沉疴。虽然被积痰困扰,自始至终都是白痰,前面就说过,白说明体内有寒,驱寒干姜是不错的选择。
首先干姜温中散寒,“中”指的是中焦脾胃,干姜能驱散胃里的寒邪,振奋脾胃阳气,脾胃好了,那些水湿、痰饮也就少了。
为什么脾胃好了痰就少呢?
《黄帝内经》里早就讲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阳不足,脾胃运化水液的能力变弱,水液就会停留在体内,变成病理性的水湿,水湿日久,就会凝聚成痰储存在肺里。
因此,肺就是个“储痰罐,还是个大冤种,明明脏活累活都是自己干了,还要背负不白之冤。
干姜不但温脾阳,还能温肺驱散肺里的寒邪,这点跟细辛很相似,细辛与干姜一样都是温的,散寒的力量强大,像风寒感冒、风寒头痛、鼻炎、鼻窦炎都用得着它。
干姜和细辛是一对经典组合,它们的这股温热之力可以直接温化肺里的白痰、寒痰,让痰变得稀释,最后在脾和肺的共同努力下,从体内清除掉。
茯苓健脾利湿,与干姜一起,干姜振奋脾阳,茯苓健脾祛湿,二者通力协作,强壮脾胃,脾胃强大了,一方面杜绝水湿之上源,一方面给水湿痰饮开辟一条通路。
五味子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中医讲“久咳伤肺”,咳嗽时间久了必然会耗伤肺气,而且这里的干姜、细辛都是温散之品,也会对肺气有所损耗,五味子味酸主收,可以将肺气牢牢的抓住不让其流失,同时还能敛肺止咳。
最后,再加上一点甘草调和诸药,顺道补一补脾气和肺气。
苓甘五味姜辛汤是治疗寒证咳嗽、咳痰的代表方、基础方,整个方子只有五味药,也没有使用化痰止咳之类的猛药,经过张师仲景的巧妙搭配之后,温中有散,脾肺同调,标本兼治。
但是有一点需要记住,这个方子治疗的是白痰,也就是寒邪入体引起的咳嗽,《难经》里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寒邪一进入身体,首先受伤的就是肺,肺里有寒,典型的表现就是一着凉就容易咳嗽、咳白痰,除此之外,还会有手脚冰凉、怕冷、面色白、精神不振之类阳气不足的表现。
如何煎煮呢?将以上五味药加入800毫升左右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后小火煎30分钟,这时候大概倒出一碗汤药;再加入800毫升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一碗汤药,将两碗汤药混合均匀分开两份,一份稍凉后温服,另一份下午或晚上热一下温服即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