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丝瓜梗”爆红。它出自博主 @累子 表演的家庭小剧场搞笑视频。在视频中,博主一人分饰多角,妈妈问儿子:“喝不喝丝瓜汤?”儿子表示不想喝,妈妈直接开启“洗脑”模式,各种反复唠叨丝瓜汤的好处:“丝瓜汤去肝火的呀”“丝瓜汤营养好得不得了”……
丝瓜到底去不去肝火?短剧里妈妈说的话有道理吗?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吴欢教授为“丝瓜”正名:丝瓜性凉味甘,归肝、胃经,也就是说确实“去肝火”,而且丝瓜是个药食两用皆为宜的好东西。
吴欢说,如果说丝瓜是葫芦科植物,大家可能难以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它们长得实在相差太远。丝瓜自身有许多品种,有的长得细细长长,最长的有一米五以上;有的长得胖胖的筒状,有的长得像苦瓜有棱。不过,去了皮丝瓜的口感都差不多,自古便是中医推崇的药食同源佳品,其果肉、丝瓜络、种子等均可入药。
丝瓜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馈赠,丝瓜的肉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性凉味甘,归肝、胃经,适用于大暑天烦热口渴、痰黄黏稠、咽喉肿痛等热证的治疗和预防,用时去皮取丝瓜汁当饮剂服用。一般都是炒着吃,或者丝瓜做汤,口感清淡,不易上火。
丝瓜肉的营养特性体现在低热量高钾,每100克含钾115毫克,适合夏季出汗多腿脚无力抽筋者补钾,维生素C、B族含量高,能抑制黑色素,有“美人水”之称,对于夏季日晒怕被晒黑可以多吃丝瓜。
专家引经据典,《本经逢原》指出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也就是说脾胃虚寒者,多食易致腹泻,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比较少见,主要是指古代饥不饱腹时多吃丝瓜易腹泻;肾阳不足者也要慎用丝瓜络药膳,以免加重虚寒。
丝瓜子,又名乌牛子,苦者性寒有毒;甜者无毒,具有清热,利水,通便,驱虫之功效(摘自《中华本草》)。常用于水肿,石淋,肺热咳嗽,肠风下血,痔漏,便秘,蛔虫病。《奇验喉证明辨》就记载:丝瓜子一两二钱、牙皂角一两(切碎),二味放新瓦上,文火炙干,为极细末,加冰片少许,收贮瓷瓶封固,每遇蛾风,用少许吹鼻中,在左吹右,在右吹左,双蛾左右并吹,打喷嚏二三次,即消,名为“捷妙散”。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丝瓜子所含的喷瓜素有较强的峻泻作用,所含有的苷类物质有洋地黄样作用,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治疗。
而临床上用的最多的,是老丝瓜干燥后形成的“丝瓜络”,它能疏通经络、缓解风湿痹痛、关节僵硬及中风后肢体活动障碍。《本草纲目》就称其“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并记载丝瓜络“去风化痰,凉血解毒”。《药性切用》强调老丝瓜“通经活络,尤宜热痹”。
丝瓜络在治疗女性乳腺疾病中运用最多,如经前期乳房胀痛、哺乳期乳汁不通、奶结等,多与路路通、王不留行、通草、橘络等配伍。丝瓜络烧灰调猪油外涂冻疮,促进伤口愈合。现代药理研究丝瓜络水煎剂对关节炎模型动物有显著抗炎作用。
可以说丝瓜浑身都是宝,所以下次妈妈饭桌再劝喝丝瓜汤,不如“从命”,享受大自然馈赠带来的自然养生。
原标题:《“丝瓜梗”走红网络,上海中医讲解:丝瓜药食两用皆为宜,可谓浑身都是宝》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