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能耗中,空调系统往往占据较大比重,因此节能改造成为许多业主和管理者的重点关注方向。但不少在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却因技术的认知不足或方案的设计不当,反而将原本的“省能”转化为“越改越耗能”,或“节能不节钱”的“倒行逆施”,不仅会直接降低了系统的实际的节能效果,对系统的可靠性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借助对常见的几种典型的改造误区的梳理和分析其背后的技术原因,希望能在改造的过程中为大家指出一些“坑”并能避开其中的“雷区”。
误区一:只关注主机能效,忽略系统匹配
很多改造方案一味追求高能效的冷水机组或热泵主机,认为只要主机能效高,整体能耗就会显著下降。实际上,空调系统是一个整体,主机、水泵、冷却塔、末端设备以及控制系统之间的匹配程度至关重要。即便主机本身能效很高,如果水泵扬程过大、冷却塔效率低下或末端调节能力不足,也会导致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低下。
从技术角度看,系统各部分需在设计工况下协同工作,如对水泵的“大马拉小车”现象的存在,应采取对其负荷的变频控制,使其根据实际的工作负荷对水的流量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冷却塔的设计应保证其具有足够的换热面积并具有良好的散热条件,对末端设备应具备灵活可调的能力等。只有从全局的高度对我们的能源利用作出深刻的、彻底的优化,我们才能真正地把节能的目标转化为现实。
误区二:过度依赖变频技术,忽视运行策略
变频技术确实能够通过调节设备转速来适应负荷变化,从而降低能耗,但并不是所有设备都适合变频改造,也并非简单地加装变频器就能解决问题,若将冷却水泵的变频控制直接与冷却塔的风机联动控制,就可能会出现冷凝温度过高,从而反而又增加了主机的功耗。
此外,变频设备的节能效果高度依赖于控制策略,若不根据实际的运行数据对频率下限、加减速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以及与温度、压力等信号形成的闭环控制,就可能使变频设备发挥的预期效果难以得以充分的体现,甚至还会长时间处于低效的状态中。
误区三:盲目采用新技术,忽视现有系统特性
然而一些以“高大上”的技术为卖点的节能改造方案,却常常将“高大上”的磁悬浮的压缩机、高效的换热器、智能的AI的控制等“硬性”装点了面子,却未能真正地结合了实际的系统的特点和其所处的运行的环境,终因“高大上”而不切实际,造成了事倍功半的局面。每项技术都有其适用条件,若脱离原有系统的负荷特性、水质情况、空间限制或维护水平,不仅难以实现节能,还可能带来额外的故障风险。
推动新技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现有的系统的运行数据做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评估,明了其真正的痛点和短板。对于常年低负荷运行的场所,可采用变频或模块化主机;对于水质较差的地区,应优先考虑耐腐蚀、易清洗的设备。唯求新不如求合适的系统节能改造更为可取。
误区四:忽视调试与后期优化的重要性
许多项目都把“改造完成”等同于“万事大吉”,却忽略了对系统的后续调试和持续优化,这其中的关键,若空调控制参数未能及时地对其动态的负荷做出相应调整,或设备本身就未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都将使得其所能带来的节能效果大打折扣。
完善的改造项目应包括至少一个完整制冷/供热季的调试优化,通过数据采集分析,逐步优化设备启停顺序、温度设定值、压差设定值等控制逻辑。依托于对长期的能耗监测,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更能根据监测的数据,对策略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使能耗的最优化成为可能。
结语
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更换高能效设备或添加某项技术并不能保证整体节能效果。关键在于从系统全局出发,重视设备间匹配与协同,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并结合实际运行数据进行持续优化。避免上述误区,才能真正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节能运行。
中央空调节能改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