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国家市监局网站一则消息点燃了全网:小米汽车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
这个数字创下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单次辅助驾驶相关缺陷召回的新高,也将智能驾驶安全问题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
01 小米主动承认L2辅助驾驶问题
小米汽车此次召回的是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
此次召回,小米主动承认部分SU7车型在L2高速领航辅助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反应迟滞、识别不足,导致一旦驾驶者未能及时接管,碰撞风险陡然飙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小米选择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这种“空中修车”无需车主前往实体服务中心。
02 辅助驾驶事故频发
小米SU7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当前智能驾驶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今年以来,各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都有不断发生的交通事故,而且大多指向了辅助驾驶问题。
2月18日小鹏G9:NGP无故向左变道,撞上辅路隔离带。
3月23日蔚来ES6:碰撞护栏后冲入对向车道起火,致3车受损、5人受伤。
3月29日小米SU7:NOA模式下撞施工路障爆燃,致3人遇难。
4月17日理想L9:辅助驾驶误将广告牌货车图案认作障碍物,急刹致后车追尾。
5月26日特斯拉Model Y:Autopilot未识别静止货车,高速追尾致司机重伤。
6月11日小米SU7:郑州失控连撞16辆车,多车损毁、人员受伤,司机被控制。
6月17日问界M9:智能驾驶避让施工护栏时方向盘异常转动,撞向右侧车辆。
懂车帝联合中南大学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安全场景研究报告》显示,高速公路是辅助驾驶事故发生最多的场景,追尾是最频发的碰撞类型,而感知系统识别失效是主要诱因。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在普遍认为更安全的白天,事故占比也高达80.5%,说明当前技术在常规环境下仍存在严重不足。
技术层面,主流智驾方案依赖"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纯视觉技术,虽成本相对较低廉,但在复杂环境中表现不佳。
更致命的是,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后,留给驾驶员的时间往往只有几秒,人类从认知到操作的延迟非常容易超过这个时间。将复杂路况下的决策权仓促地推给用户,极大增加了事故概率。
当然人为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专家强调:"再高级的智能驾驶也只是辅助,不能称之为完全自动驾驶。"比如使用辅助驾驶后,驾驶员玩手机、聊天的概率激增,事故风险大增。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在宣传中主打"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一定程度上误导消费者,使其更容易放松警觉,出现长时间脱手、分心等危险行为。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升至62.58%。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普及,其安全隐患也随之扩大,已成为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03 国家强制性标准来了
面对越来越普及的辅助驾驶安全问题,政府部门也在加快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
就在小米宣布召回的两天前,9月17日,工信部公开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该文件主要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设置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从"提升产品能力表现""强化安全保障要求""规范系统使用方式"三个维度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能力。
有意思的是,针对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的问题,标准中特别规范了系统使用方式。要求系统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发出提示及报警,并在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的前提下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
此外,该标准统一使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这一名称,取代了此前各企业混乱的命名方式,有助于消费者清晰认识到这类系统只能作为辅助,不能替代人类驾驶。
事实上,我国的智能汽车相关监管政策正在快速完善。此前,工信部在今年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今年6月1日起,对智能网联汽车实施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未通过认证的车型被禁止生产、销售和上路。
小米此次大规模召回事件,无疑是对当前火热的辅助驾驶领域的一盆冷水。
科技进步的极限,不是想象力,而是对人性的敬畏与安全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