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消息人士透露,广汽集团将于本周起,在麦格纳斯太尔(Magna Steyr)位于奥地利的工厂生产两款纯电动车型,以供应欧洲市场。麦格纳将在其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工厂生产Aion V(参数丨图片)中型SUV和Aion UT紧凑型掀背车。此举将帮助广汽集团规避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的额外关税。广汽集团预计将于本周正式宣布其与麦格纳的合作。9月8日,在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上,广汽集团推出了面向欧洲市场的埃安(Aion)品牌。广汽集团透露,本月将开始在波兰、葡萄牙和芬兰三国启动销售,并计划到2028年实现对欧洲市场的全面覆盖。
编辑:张涛
广汽集团将成为首批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的中国汽车制造商之一。其他在欧洲布局本地化生产的中国车企包括比亚迪(BYD)。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于9月8日在IAA上表示,比亚迪将于今年年底前在匈牙利新建的工厂启动生产,Dolphin Surf纯电动小型车将成为该工厂在欧洲生产的首款车型。奇瑞汽车(Chery)也通过“散件组装”模式与欧洲本地合作伙伴展开合作,分别与西班牙的Ebro公司和意大利的DR Auto公司合作进行车辆组装。9月15日,小鹏汽车也正式官宣欧洲本地化生产的重要规划。其与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展开深度合作,借助该工厂现有的成熟生产线,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进程。据了解,小鹏汽车首个欧洲本地化生产项目于2025年Q3在奥地利格拉茨麦格纳工厂正式启动,首批小鹏G6与小鹏G9顺利量产下线。未来,该工厂还将投产更多小鹏车型。
如今,中国汽车工业正经历一场根本性转变:从单纯向海外销售汽车,转变为在海外建立完整的研发、生产和供应链体系。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贡献突出,达106万辆,同比大增75.2%。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企业海外投资约160亿美元,首次超过国内投资的150亿美元。这一数字变化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已从“输出产品”升级为“扎根当地、共建生态”。
· 全球布局:多地开花的生产基地
中国主流车企已在全球多地投建工厂,从东南亚到欧洲,从南美到中东,形成了广泛的产能布局。
当巴西工厂的流水线上,一辆辆哈弗H6 GT驶下生产线,车身上已有巴西总统卢拉的签名——这是长城汽车巴西工厂竣工的历史性时刻,也是中国汽车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缩影。长城汽车巴西工厂位于圣保罗州伊拉塞马波利斯,收购自戴姆勒集团,工厂经改造升级,成为智能化生产基地。作为长城汽车海外第三大全工艺整车制造中心,该工厂承载着辐射拉美市场的核心使命,是串联起欧亚、东南亚与拉美市场的关键枢纽。长城汽车总裁穆峰表示:“巴西工厂是长城汽车在拉美的战略支点,以巴西为中心,辐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市场,缩短交付周期,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
通过本地化生产,小鹏汽车进一步提升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为扩大市场份额奠定基础。除了与麦格纳深度合作,小鹏汽车还在欧洲完成了从研发到批量生产的全价值链布局,为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在欧洲市场,小鹏汽车也顺利成为欧洲中高端纯电汽车中国品牌销量第一。自2021年以挪威为起点进入欧洲市场以来,小鹏汽车全球化版图持续扩张,目前已覆盖全球超46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1-7月,小鹏汽车海外销量达18,701辆,同比上涨217%。上半年,小鹏汽车欧洲注册量超过8,000辆,其中,小鹏G6作为主力车型,贡献了欧洲销量的67%。同时,全球首款AI汽车小鹏P7+也即将登陆欧洲,为当地用户带来小鹏最新的智能化成果。近日,小鹏汽车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作为其在欧洲的首个研发中心,也已正式启用。该研发中心以“In Europe, With Europe”为核心战略,深度挖掘欧洲用户需求,加速技术创新与本地化落地。
比亚迪的海外扩张同样高速推进。比亚迪在泰国布局生产基地,并于2023年7月投产,截至2024年7月初,已完成在泰国的第9万辆新能源汽车交付;比亚迪还在匈牙利南部塞格德建设工厂,预计2025年年底投产,将生产12款以中档和插电混动为主的新能源车型。
东南亚也成为车企布局重点区域,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吸引了大量投资。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于2025年5月投产,标志着长安汽车在东南亚生产网络初步成型。广汽集团同样在加快全球化生产与服务网络的落地。6月12日,广汽印尼智慧工厂在雅加达竣工投产,产能将由2万辆逐步扩展至5万辆,辐射东盟及全球市场。6月25日,广汽国际在泰国开设旗舰体验中心与电池服务中心,推动“销售+能源服务”双轨战略的本地化实施。
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设厂,主要配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集团等欧洲主流车企。
· 战略转变:从贸易出口到本地化生态建设
中国车企出海经历了从单纯贸易出口到本地化生态建设的演变过程,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本地化生产成为核心策略。随着国际市场上贸易壁垒加剧和地方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车企意识到必须通过本地化生产来规避风险。技术输出模式创新。中国车企不再仅仅输出整车,开始采用“技术授权+本地化制造”的模式。奇瑞汽车通过西班牙工厂复兴本土品牌Ebro,实现了“技术授权+本地化制造”的深度绑定。这种“柔性供应链”策略,使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合规成本降低40%以上。全方位本地化经营,海外建厂应与本地化运营相结合。企业需要在当地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与优质供应商合作并引入国内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通过培训本地员工、提供合理薪酬及派遣骨干指导生产,保障制造质量;建立政策研究与政府沟通机制,争取政策支持。
· 产业链协同:从单兵突进到组团出海
中国汽车出海已逐步告别早期“单兵突进”的整车出口阶段,进入以车企为核心、带动上下游协同“出海”的全新阶段。电池企业率先出海,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电池领域,占到海外投资总额的74%。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主流电池厂商,纷纷追随国际客户的脚步布局海外市场。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市建设大型磷酸铁锂电池合资公司,并向泰国Arun Plus公司、福特等提供电池技术授权。供应链整体外迁,以泰国为例,截至2025年3月,由中国企业出资设立的汽车相关零部件泰国本地法人数量已达165家。这种产业链协同的优势明显。从技术创新角度看,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科研机构等协同合作,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加速技术研发与应用。在供应链稳定性上,“抱团出海”的模式提升了整车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零部件企业能够快速响应整车生产需求,降低因国际物流、贸易政策等因素带来的供应风险。
中国汽车海外本地化生产正在迈向新阶段,“卖车”只是这一链条中的一环,输出能源解决方案才是生态“出海”。中国车企正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技术被纳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成为欧洲部分国家的采购标准,比亚迪输出的不只是整车,还有整套“电池工厂+充电网络+储能系统”的生态组合。中国汽车产业拥有完整产业链与强大产业协同效应,保障了产品稳定供应与质量控制,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体现明显。
本地化生产已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的核心策略,这个网络不再依赖于单一的出口模式,而是通过深度本地化,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制造”的转变。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