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最大的不公,不是被破坏的规则,而是被遵守的、本身就不公正的规则。”一家被频频投诉的供应商,居然在一个月内中标70个项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谴责或者处罚表面,而应该思考其深层次原因,采取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
前两天有一则热搜词条“上海学生餐”,刚上不久就莫名消失,出于某种顾虑,我就不赘述详情了,概括如下:
近日,上海多所学校午餐一道菜有臭味被撤,供应商被曝菜品长期质量差,“家长们反馈、投诉后并无明显改善”。
援引媒体报道,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该供应商就有101条中标信息,具体到8月一个月,就中标了70家上海中小学的食堂餐饮服务项目。
不过我在中国政府采购网用关键词搜索了一下,该供应商8月份仅有3条中标(成交)信息记录,两相对比,说明有不少项目信息未按规定同步推送到法定媒体,存在问题嫌疑。
不过这篇帖子的关键点并不是这个,而是媒体发出的灵魂拷问:要多少家长投诉才可能影响到招投标结果。
遗憾的是,媒体的拷问只能停留在情绪表达,在招投标实践中很难实现。
——毕竟,菜品质量差并不是食品安全事故,而仅仅一道菜有臭味,也不足以限制供应商投标。
所以,我们的思路要转到:为什么该供应商在“公平规则”下,几乎可以垄断学生餐项目,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我查阅了其中一个项目的招标文件,评分细则共有7项,价格部分几乎没有竞争(固定报价),商务部分那些证书有点门槛,但也不算不公,这两项拉不了什么分。
能拉分的是技术部分主观分,包括需求理解、实施方案、服务承诺、应急预案等等(太多,就不截图了),这些方面的打分完全看评委个人感受。
我不相信该供应商每次投标方案都能最出彩,但餐饮类专家数量相对不多,本地所有评委均带有倾向性,并不意外(你们懂的)。
现在,网上不少人恨不得让那家供应商倒闭,这也有些偏激,而且即使换家供应商,结果也不见得好。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又要把锅甩给“招投标”吗?
表面上看,是招投标制度约束学校必须与中标供应商签合同,如果没有招投标,学校可以自由选择其他供应商。
但实际上,没有招投标的结果可能更差!你以为之前出问题的都是招标招来的?
其实,现有招投标规则,是相对科学、灵活的,有办法避免中标供应商“一家独大”等情况。
为了便于理解,我以员工午餐举例说明,假如不走招投标程序,很多单位是如何让员工午餐“不那么差”的。
如上图,这是我朋友单位15元的午餐(附赠汤和玉米杂粮,哥们在拍照前还吃了几口),总体一般,但对比某些18、20元的学生餐,供应商简直太有良心了。
该单位的午餐供应商先后换了好几批,结果一个不如一个,于是挑了三家供应商同时入围,每月底让员工自行选择下月吃哪家的餐,统计出来后,把账打给供应商。
于是效果就出来了:三家供应商暗中较劲,想方设法提高伙食质量,还不断变花样迎合员工口味——如果有一次出现烂虾什么的菜,肯定会淘汰出局。
很明显,从经济学角度,这种“人为创造竞争环境”,将迫使供应商减少“信息不对称”(员工无法提前知道伙食质量),通过实际表现来赢得合约,而由员工决定“优胜劣汰”,将迫使供应商更注重质量而非价格,符合“非价格竞争”模型。
类似方法论也可用于学生餐招标项目,首先想到的法定方式是“框架协议采购”,但这种方式,依旧只与一家供应商签合同,不能在合同期内形成有效竞争,而且中途更换供应商很麻烦,也不见得就满意,总不能老是撕毁合同,老是换。
实际上学生餐项目,采用普通招标采购方式就可以了,通过签订“时间、地点、数量不确定”合同来达到目标。
首先,没有法律法规规定,项目只允许一家单位中标。午餐项目不属于通用项目,如果允许三家以上单位中标,再设计好付款方式等条款,像上海中小学午餐项目那种“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复存在,而中标供应商之间的内部竞争也会促使其提高伙食质量。
其次,现行一个项目一中标单位,造成的后果是如果供应商履约质量不高,很难中止合同,就算中止合同,还要重新招标,招标成本和时间成本都不低。而签订类似“时间、地点、数量不确定”合同可以较好规避这些矛盾。
我知道,上述建议会被“专家”嗤之以鼻,也将面临推行阻力,比如管理部门怕麻烦、供应商联合反对、合同条款制定的复杂性等等,但是如果有更好的办法,建议专家们主动提提建议,而不是满足于在网络上发发情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不管采用什么对策,归根结底,是把“满意度”这个核心标准,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单向选择,而不是仅凭供应商的投标承诺。
不要考虑这种合同对供应商公平不公平,如果觉得不公平,他们可以不来投标,我们唯一要考虑的是怎样把学生餐的质量提上去,让挣黑心钱的供应商滚出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