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东局势的一系列动态格外引人注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竟公然对华呲牙,欧盟也开始对以色列下手,而沙特则在历经波折后终于获得了核保护,这些事件背后蕴含着复杂且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全球的战略格局或将重新洗牌。
日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会见美国议员代表团时,毫无根据地点名指责中国和卡塔尔,污蔑两国策划了对以色列的“仇恨运动”。他声称中国通过投资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交媒体对以色列进行所谓的“信息围攻”。此言论一出,舆论哗然。以色列国内反对派批评内塔尼亚胡此举“十分疯狂”。而中方迅速回应,对其无礼言论“感到震惊”,明确指出该言 “毫无事实根据”,损害了中以关系,中方坚决反对。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发言人更是批评内塔尼亚胡“病急乱投医”,将矛头对准中国纯属“找错了对象”。
内塔尼亚胡之所以如此对华呲牙,一方面是因为在巴以冲突问题上,中国一直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呼吁落实联合国认定的“两国方案”,积极推动中东停火与和平进程。以色列却一直抵制“两国方案”,不希望巴勒斯坦国真正独立,故而迁怒于中国。另一方面,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引发中东多国震怒,内塔尼亚胡试图通过污蔑中国来转移国内矛盾,同时向美国“求援”,期望美国能在中东问题上给予其更多支持,以稳固自身在国内的政治地位。但这种颠倒黑白的做法,无疑是在将以色列推向四面楚歌的困境,得罪中国对以色列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以色在中东肆无忌惮的暴行,欧盟开始出手了。长期以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占领与扩张行为,以及对加沙地带的入侵,导致5万名平民伤亡,其中70%是妇女和儿童,欧盟内部对以色列的批评声浪逐渐高涨,并开始动手对以色列施加压力。例如,暂停双边资金支付,冻结“地平线欧洲”科研计划中的以色列参与资格,部分欧洲企业暂停或减少与以色列的合作项目。这一系列措施反映出欧盟对以色列政策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以色列来自欧洲方向的压力在显著增大。
当然,欧盟出手对以色列施压并非完全是出于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据外媒消息称,以色列袭击多哈后,卡塔尔政府正在酝酿针对以色列的反击,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考虑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石油禁运”。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欧盟追随美国对俄制裁,惨遭能源危机的痛击。而在巴以冲突中,欧盟虽然批评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但始终与以色列保持密切的政治和经贸合作。如今,面对来自卡塔尔可能的“石油禁运”,欧盟迅速与以色列进行切割,甚至出手施压,无非是确保自身能源供应稳定与安全。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美国在中东的信誉在迅速崩塌。因为美国在卡塔尔驻有大量的美军,但对卡塔尔却并未起到任何的保护作用,其他国家更无法指望美国的保护。9月17日,阿拉伯国家的“带头大哥”沙特和巴基斯坦签署了一份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不管哪一方遭到攻击,另一国都要“全力应对”,沙特高级官员更是直接点明,这其中“涵盖所有军事手段,包括核保护”,这意味着沙特终于获得了核保护。
沙特长期将美国视为“安全靠山”,去年还曾试图与美国签署类似的共同防御条约,但特朗普以沙特需先和以色列建交为条件,使得此事最终落空。而在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且美国事先知晓却未阻拦,彻底打破了沙特对美国安全保护的幻想。沙特已经意识到,不能再期待依赖美国的保护。反观巴基斯坦,与沙特早有军事合作基础,双方还曾组建“阿拉伯联军”打击胡塞武装。此次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是巴沙两国两年谈判的成果,而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则成为沙特下定决心的关键因素。
从军事角度看,巴基斯坦拥有一定规模的核能力,外界猜测其拥有170枚核弹头。其中 “沙欣 - 3”中程导弹射程超过2700公里,可覆盖以色列全境,且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此外,考虑到巴基斯坦与中国的铁杆关系,沙特选择巴基斯坦提供核保护伞,不仅为其国家安全增添了重要保障,也有利于震慑作恶多端的以色列。古语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以色列就要彻底地报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