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葛沁
9月12日是迎接英雄回家的日子。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终于踏上归途。
当天的沈阳,早已全城点亮思念。早上上班路上,抬头看到街头巷尾的红旗,户外大屏上滚动播放着致敬的画面,大家用最朴素也是最隆重的方式,为英雄铺就回家的路。
那一缕缕红、一束束光、一句句思念的话语,竟让我这个内敛的中年汉子泪盈于睫。出生于英雄的故乡,奋斗在英雄长眠的地方,平凡的我,奋斗轨迹与这些跨越时空的英雄们有着丝丝缕缕、难以置信的关联。
我来自抗美援朝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故乡——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如今是中国航发黎明的一名工程师。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的心愿就是能走出农村,成为像英雄杨根思一样的人。通过苦读,我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终来到沈阳——这座曾经在书本上看到的英雄城市。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航空发动机时的震撼,那个由数万零件组成的庞然大物,让我这个连飞机都没坐过的农村孩子,感受到了工业科技的力量。从此我与航空发动机结缘,故乡只剩下冬夏,航空发动机却成了我日夜相伴的“心上人”。
科研之路从不容易。一次接到一项重要攻关任务,由于零件工况极其复杂,攻关技术迟迟没有突破,我们团队半年时间进行了百余次试验,每次都是满怀希望开始,带着失望结束。
在最艰难的时刻,每当夜深人静,我就会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英雄,想起英雄杨根思那句“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句话激励着我,也鼓舞着我们的团队。
我们重新梳理了所有失败数据,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力的控制,于是我们创新性地提出焊接及预应力控制方法,那段时间团队在现场开展一轮轮迭代试验,统计分析零件的变形数据及规律,测试焊缝组织性能,经过3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我们获得了最优的工艺方案,攻关后零件精度及性能完全达标。
今天,当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在国产战机的护航下归来,我心潮澎湃,更加懂得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航空发动机响彻云端的轰鸣,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这轰鸣声里,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骄傲,更有对先辈最好的回答:这盛世如您所愿。
英雄归家,精神永存。而我,将继续在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战线上,用一条条完美的焊缝,与数万名航发人一起铸就守护祖国蓝天的强劲“中国心”,让发动机的轰鸣与时代同鸣,奏响这个时代最深情的告慰曲。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归家英雄啊,你们听到了吗?来自千千万万平凡的“我”的心声:这盛世,换我们来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