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养生智慧中,药材的搭配使用犹如一场精彩的协作共舞。恰当的配伍能够相互促进,增强疗效,实现1+1>2”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秋冬润燥常用的麦冬,以及它与几位“黄金搭档”的组合妙用。
1
—The First—
滋阴润燥的“多面手”
麦冬,这味来自百合科植物麦冬块根的中药材,其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
它犹如一位细腻的滋养专家,尤其擅长养护肺、胃、心这三个与津液密切相关的脏腑。
麦冬有4大核心功效——
养阴润肺:针对干咳少痰、咽喉干痛。
益胃生津:改善胃阴不足导致的口干舌燥、呕逆。
清心除烦:缓解心阴亏虚引起的虚烦失眠、心悸不安。
润肠通便:对阴虚肠燥型的便秘也有帮助。
现代研究表明,麦冬含有多糖、皂苷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和降血糖作用。
2
—The Second—
麦冬的经典搭配

尽管麦冬本身已经足够优秀,但如果想要进一步发挥出其滋养之力,还需要讲究药物间的配伍与平衡,组合之间正是一种取长补短且相互制约,相互成就的关系。
1
麦冬+粳米
麦冬能入胃腑,其养阴生津之力有余,但益气健中之功就稍显不足。如若能够找到一味"益气和中,又能护胃生津"之物,与其搭配,岂不是养阴之余又可顾护脾胃?
而这一味搭档并不难找,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记载——就是粳米。
搭配效果:两者搭配既能滋养胃阴、益胃生津,特别适合经常熬夜、胃火大、容易口干舌燥的人群。
简单用法:取麦冬15克提前浸泡,熬煮30分钟后用麦冬水煮粳米粥,每周食用1-2次。
2
麦冬+枸杞
麦冬养阴生津,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搭配效果:二者合用,不仅能缓解因干燥引起的口干咽燥,还能滋养双目,改善视力。
简单用法:使用时取麦冬3-5克、枸杞子5-6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特别适合长期用眼、熬夜工作或秋冬季节眼目干涩者。
3
麦冬+天冬
麦冬和天冬都是滋阴润燥的好手,名中皆带"冬",质地润泽,入口回甘。麦冬更擅长入心经,清心降火,止咳力优;天冬则主要入肾经,滋补肾阴,化痰力强。
搭配效果:协同增强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的功效,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均属寒凉药材,脾胃虚寒者慎用。
简单用法:二冬茶,取麦冬、天冬各5-6 克(约4-5粒),清水稍微冲洗,放入杯中,用 80-90℃ 的热水冲泡,盖上盖子焖 5-10 分钟后即可饮用,可以反复冲泡至味道变淡。缓解秋季或干燥环境导致的口干咽干、皮肤干燥。
4
麦冬+黄精
麦冬润肺清心,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肾。
搭配效果:二者搭配,滋阴之力更强,并能兼顾肺、脾、肾三脏,适合长期精力不济、腰膝酸软、肠道干燥的虚损人群。
简单用法:麦冬10克、黄精10克煮水代茶饮,可作为日常缓慢调养的饮品。
3
—The Third—
使用麦冬的注意事项

一
适用人群
麦冬性微寒,主要适用于阴虚内热体质的人群
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应慎用,以免加重不适。
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14岁以下儿童如需使用,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过敏体质者首次应试小剂量,观察是否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二
配伍禁忌
避免与性质温热的药材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同用,以免药性冲突。
传统认为不宜与鲫鱼、木耳同食,可能引起肠胃不适或影响药效。
服用期间建议避免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助湿碍胃。
三
控制用量与疗程
日常保健干品用量建议6-12克,煎服或泡水。不宜长期过量服用,以免滋腻碍胃,引起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
本文内容仅为中医知识科普,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中药材的使用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进行,请勿自行随意配伍用药。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