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吉林人老罗,在网上“拱火”,烧到了1964年内蒙人贾国龙的老巢,1971年的贵州人华杉“递来一把刀”……
从9月11日老罗发第一条微博起,到9月15日老罗发长文“不再追究”,这场把十亿网民卷进来的舆情战,暂终告一段落。
从早年成长和求学或辍学经历看,三位都是从小地方一路打拼出来的“硬汉”,在各自赛道,都有相当的权威和话语权,也都有各自的瑕疵。
用00后的话说,他们仨都是上一个时代的“老登儿”,享受了经济上行期的红利,用各自的奋斗拿到了远超同龄人的结果。可以说,骨子里谁也不服谁,不怕抛头露面,只要领地受到了威胁,也敢于“硬扛”。
不过,单从舆论战看,掌握更多流量、善于拿捏情绪的老罗,从头到尾都占据了主动权,对传统媒体路径依赖的民营企业家、营销专家,简直是降维打击——硬扛的西贝捂着伤口休战,华与华则直接选择了道歉。
我不是老罗的粉丝,也不是西贝的客户。所以,一开始,他们的隔空对骂,包括预制菜的纷争,并没有太大兴趣。
直到西贝幕后的营销机构“华与华”的卷入,这不就是机场、高铁站、高速收费站,那个简单粗暴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传播”的广告吗?
相信很多金融机构的人,对这家营销咨询公司都不熟悉,但对他们俩背对背的大头广告,都有些印象。
毕竟,金融机构也都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也都需要营销策划。
前几年,我也曾在一家公募资管公司,担任过营销策划负责人,接触过大大小小很多营销策划方面的供应商。
出于好奇心,我去华与华官网搜了下,他们服务的案例库里,有餐饮、酒店、地产等十几个行业,甚至还是中小城市的品牌顾问,但唯独没有找到任何一家,哪怕稍微沾点边的金融机构案例。
于是,我在小红书发笔记求解:为何华与华的案例库,偏偏没有金融企业?
收到的留言的出奇一致:这么土的公司,金融机构怎么看得上眼?
甚至,我还想拉着几位公关圈的朋友趁热录一期播客。
就在刚才,酒神之舞发了篇文章《华与华为什么赚不到金融行业的钱?》,算是解答了我这方面的困惑。
在她看来,金融机构采购咨询服务的“决策链”较长,加上金融产品不像消费品,很快就消费掉了,好就是好,讲究一个爽点,而金融产品,特别是与权益相关的基金,谁敢拍着胸脯保证“稳赚不亏”?
去年,一家曾想在ETF玩出花样的头部公募,曾委托我牵线过一家服务互联网的营销策划机构,几番沟通下来,最终没有了下文。
后来,我才知道,这家机构的负责人“脑洞大开”,想把装修行业的“先行赔付”移植到基金行业,这不是开玩笑嘛?
有点跑题了,重新回到华与华,以及背后的营销策划专家,为何在这场舆论战中,不战而降?
无论是1964年的贾国龙,还是1971年的华杉,他们自小接触的成长环境,都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这种,对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和“众星捧月”的迷恋,已经刻入骨髓。
贾国龙早年成长故事和荣誉时刻,多被当地新闻媒体、以及后来的财经媒体收录,后来获得了很多行业协会认可和加持,这些知名度,基本都建立在传统媒体当天下的时代。
前几年,互联网大厂讨伐996,贾国龙还回应:996算什么,在西贝,都是715,从周一到周日,每天15个小时,深夜还要加班开会。
显然,这套管理制度与互联网语境,完全背道而驰。
再看华与华,从公开曝光的个人简历和户外广告看,虽有“反叛思维”,但也“爹味十足”,用过去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成功案例,来佐证自己营销打法的合理性,信服力也值得一些推敲。
在其官网的案例库里,除了耳熟能详的二三十家公司,大多数都没有听说过,至于过去几年有没有金融行业的案例,据说是有的,之所以选择抹去,大概是并不成功,或者客户被市场淘汰出局了。
再看1972年的老罗,虽然也大腹便便,但一开口,都精准踩在了互联网的痒处,可谓是拿捏人性和情绪的大师。
老罗也很反叛,但故事一波三折,尤其是万字长文写信俞敏洪,还有“真淮还传”系列,都给他的人设,都给路人增加了印象分。
在互联网辩论场,老罗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还记得前几年他和王自如的经典辩论吗?你一个包养的,就别谈什么人格独立了!
如此看来,华与华创始人也精通人性,有人说他们是“土味营销”,但不如说草根出身的他们更懂得下沉市场的人性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更懂得民营老板想要的是什么,可以说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人性拿捏大师。
但这一套,在互联网时代造就的老罗面前,都是一捏即碎的弱鸡。
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流量场,专业和理性,斗不过搞情绪的,搞长期主义的,斗不过玩及时满足的。
这都对金融机构的营销策划,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类似的案例,就像是前几年公募造就的明星基金经理,上涨的时候,你是各种神,各种宠,下跌的时候,你就是禽兽不如。
当铺天盖地的情绪,超过专业理性的声音,当金融成为人人喊打的耻辱行业,你还想回应,还口?唾沫星的就都朝你这来了,信不信?
从这层意义来说,在与掌握更先进生产力、更情绪话语权的老罗面前,华与华选择“不战而降”,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毕竟,我作为老板们的供应商,本来就应该低调,只不过,过往二十年的案例,让他们也不甘于只当幕后军事,也想在机场、高铁等精英人群聚焦的场所,刷一下存在感罢了。
(全文完)
“老陈聊资管”相关文章——
88年的王自如,堆满了70后金融人的油腻
百度怒斩璩静,给所有打工人的启示
董宇辉掀翻“孙自如”,董小姐们作何感想?
薄利ETF的未来,藏在京津城际的角落
(陈俊岭,深聊投资人创始人、主笔,曾担任证券报资深记者、公募资管营销策划总监、C联社基金副主编,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