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80岁的联合国,还在用1945年的规则处理2025年的危机,就像让一位老人用算盘去管理现代银行。
当俄乌冲突让安理会陷入"瘫痪",当巴以冲突让联合国"失声",古特雷斯终于坐不住了,要对五常的"特权"开刀。
这把"手术刀"能切开既得利益的铁板吗?改革者能说服被改革者吗?
编辑:CY
"古董"规则管现代世界?
走进联合国大厦,你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9月的联合国大会期间,古特雷斯做了一个几乎所有前任都不敢做的决定——公开支持限制五常一票否决权。
这个决定的分量有多重?想象一下,让公司的大股东主动稀释自己的控制权,让既得利益者自断臂膀。在联合国近80年的历史上,从未有秘书长如此直白地挑战五常的核心特权。
现实很骨感。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在安理会15次使用否决权,挡下了所有谴责决议。巴以冲突升级后,美国同样举起否决权的"保护伞"。
一边是战火纷飞,一边是安理会开会开不出结果,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感。联合国成了什么?成了五个大国的"辩论俱乐部"。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1945年。
那一年,战胜国们在旧金山设计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权力制衡机制。五常拥有否决权,目的是防止大国间再次爆发直接冲突。
这个设计在冷战时期确实发挥了作用——美苏虽然对抗,但始终坐在同一张桌子前。可时代变了。GDP总量占全球20%以上的印度、巴西、德国、日本,在安理会连个常任席位都没有。
更要命的是,这个本来用来维护和平的机制,现在成了和平的绊脚石。每当人道主义危机爆发,背后总有否决权的阴影。叙利亚内战、也门冲突、苏丹危机,哪一次不是这样?
古特雷斯看得很清楚:如果不改,联合国真的会变成历史博物馆里的展品。
"死锁"全世界
改革有多难?看看《联合国宪章》第108条就知道了。任何修正案都需要联大三分之二成员国批准,更关键的是——五常必须全票通过。
这就像让囚犯投票决定要不要拆掉监狱的围墙一样荒谬。改革者必须说服被改革者主动放弃特权,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悖论。英法两国提出的"限制否决权"提案看起来很美好。
他们建议:在大规模暴行发生时,五常行使否决权必须公开说明理由,接受联大审议。说白了,就是给否决权套上一个"道德紧箍咒"。
可这招能管用吗?俄罗斯代表当场就泼了冷水:改革不在秘书长职权范围内,这是越权行为。话里的意思很明确——你管不着。美国的态度更有意思。口头上支持改革,实际行动却很诚实。
每当以色列问题上桌,否决权还是照用不误。这就像一边说要减肥,一边啃着炸鸡——说一套做一套。中国的立场一向务实: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言下之意是可以谈,但别想一夜之间翻天覆地。这种态度既不完全拒绝,也不积极推进,给自己留足了回旋余地。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否决权不只是一项权力,它是五常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象征。
失去否决权,就意味着在全球治理中话语权的削弱。哪个大国愿意主动让出自己的"铁王座"?古特雷斯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他的策略不是强攻,而是持续施压。
通过联合国80周年这个节点,把改革议题重新推上全球议事桌。即便改不了制度,至少要让世界看到联合国不是"摆设"。
五常各打小算盘
说到底,国际政治就是利益博弈。英法主动提出限制否决权,看似高风亮节,实则另有算盘。近年来两国国力衰退,在五常中话语权日渐式微。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通过"道德表态"重新包装自己的国际形象。这招还挺聪明——既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又把改革的压力甩给了中美俄。
如果改革成功,英法是改革的推动者;如果失败,责任在其他三国的阻挠。进可攻,退可守,稳赚不赔。美国的态度最复杂。一方面,它确实希望联合国更有效率,毕竟是最大的出资国。
另一方面,否决权是美国维护盟友利益的重要工具。在以色列问题上,美国已经使用否决权超过50次。让美国放弃这个工具,就像让超人交出斗篷一样不现实。
俄罗斯的立场最直接——坚决反对。对莫斯科来说,否决权是对抗西方围堵的"最后防线"。乌克兰冲突以来,俄罗斯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孤立,否决权成了它为数不多能发出声音的平台。
失去这个平台,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将更加被动。中国的考量更加复杂。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既希望国际体系更加公正,也担心改革会损害自身核心利益。
在台海、南海等敏感议题上,否决权是中国的重要护身符。更关键的是,中国主张的是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性,而不是简单地限制否决权。这种改革思路与英法提案存在根本分歧。
五常各有各的小九九,想让他们在改革问题上达成一致,比登天还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联合国改革议题讨论了几十年,却始终原地踏步。
联合国"救赎"之路
现实很残酷,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古特雷斯提出的改革路径是分阶段推进:短期内建立"否决权说明机制",中期扩大非常任理事国席位,长期推动宪章修订。
这种渐进式改革看似温和,实际上很聪明。先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逐步积累共识。否决权说明机制虽然不能阻止否决,但至少能让否决变得"透明"。
当一个国家使用否决权时,必须向全世界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透明度会产生什么效果?想象一下,如果俄罗斯在否决制裁决议时必须公开解释,面对全球舆论的道德压力,还会这么频繁使用吗?
扩大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是另一个突破口。印度、巴西、德国、日本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强劲,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日增。给他们更多发言权,符合时代潮流。
当然,这种改革也不是没有风险。非常任理事国增加后,安理会决策效率可能进一步下降。更大的挑战在于,真正的变革往往需要外部冲击。
历史告诉我们,国际制度的重大调整通常伴随着全球性危机。一战催生了国联,二战诞生了联合国。下一次重大调整会在什么时候?会以什么形式出现?没人知道。
但可以确定的是,联合国不能再继续这样"瘫痪"下去了。区域组织正在填补联合国留下的空白。北约在安全事务上越来越活跃,G20在经济治理中作用增强,各种双边和多边机制层出不穷。
如果联合国再不改革,可能真的会被边缘化。古特雷斯的改革呼声,更像是联合国的一次"自救"。成功的概率有多大?说实话,不太乐观。但至少,他让全世界重新关注这个问题。
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先承认病症,才有治疗的可能。
结语
改革的推动力不是来自制度内部的自觉,而是来自全球治理危机的倒逼。联合国必须在变革中寻找新的存在价值。
未来十年,安理会改革可能在边际调整中缓慢推进,但真正的突破需要等待更大的外部冲击。区域组织将在此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你认为联合国还能重获新生吗?在评论区说说你对这场改革博弈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