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初的北平,这座古城终于要迎来自己的觉醒时刻,楚溪春站在傅作义身边,望着眼前不可逆的时势,终究还是同意跟随傅作义起义。想当初,这个站在傅作义旁边的战将在三年前死守大同,捧回国民党“二等宝鼎勋章”的风光,如今只用了几年的功夫竟然会发生了如此大的巨变。
晋系猛将
楚溪春能在晋绥军里闯出名堂,完全是靠自己拼出来的。
1896年,楚溪春生在河北蠡县,从小没了爹娘,跟着祖母长大。后来凭着一股韧劲,考上了公费的直隶陆军小学堂,才算踏进军营的门。
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读书时,楚溪春下足了苦功,“每次考试都能排前头”。楚溪春心中明白自己只有通过在军校中出类拔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正是这段日子,养成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培养了他出众的能力。
楚溪风毕业后投到阎锡山手下,毕竟当时的阎锡山是北方数一数二的军事集团,在这里楚溪春的本事也很快就显了出来。他和张荫梧、李生达、王靖国等人一起被选作干部训练队队附,成了晋军里有名的“三十六天罡”之一。从这个名字也能够看出在晋系内部,这种旧的思想还是相当深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晋系最终的命运走向。
楚溪风是晋系猛将,但是最后他站在傅作义身边一起起义还要从大同战役着重分析。大同战役之时,楚溪春在城里死守,一点点消耗我军的兵力,傅作义则在外面灵活调动,用了“围魏救赵”的法子。
此战之后,傅作义特别赏识楚溪风的本事,于是请他去河北任职。自此楚溪春和傅作义就成了一条线上人,而晋系走了一员大将,为后来的太原战役无形中减少了压力。要是楚溪春在太原拿出了当年守大同劲头,我军定然还会有不小的伤亡。
意外的大同战役
解放战争里的大同战役,算是楚溪春这辈子打仗最出彩的一回。
一九四六年七月底,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凑了十多万人打大同,可此时楚溪春手里就一万九千人,还都是些杂牌部队。两边实力差这么多,谁都觉得大同肯定守不住。
一直以来我军都是以少打多,但是这次我军力量胜过楚溪春,原本想着此战必将势如破竹,而楚溪春硬是凭着大同古城易守难攻的特点,把防线布得严严实实,足足守了四十五天。
楚溪春为了守城在城外修了不少据点,专门拦着我军进攻;另一方面,他是真抱了和城共存亡的心思,“身上揣着安眠药,睡觉都把枪压在枕头底下,就等着城破了殉国”。
在楚溪春在大同苦苦支撑的时候,傅作义从外面来支援,在傅作义的围魏救赵下,楚溪春还真把大同守住了,让我军吃了亏。
一语成谶
这一仗下来,楚溪春可出了大名,人人都说他“能攻又能守”“是个猛将”,可也正因这仗打赢了,他在国民党里的日子,反倒更不好过了。尽管他后来去了傅作义那里,但是很明显他从来都不是傅作义最信任的人,华北地区的兵力也没有被他染指。
说起来,楚溪春的人生境遇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楚溪春靠着自己的摸爬滚打成长起来,他对自己的能力相当自信,有时候都透着点傲气。一九四五年参加国共和谈,酒桌上他就问我方代表:“你看我像不像西楚霸王?”这话一出口,就能看出楚溪春心里的底气。可自信和自负,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再说了,楚溪春怕不是忘了西楚霸王最终的下场是什么。
傅作义当年也是晋系将领,老兄弟之间他肯定是非常了解楚溪春的,该怎么用楚溪春,傅作义心中自有一番打算。
性格决定命运,楚溪春前半生因为他坚韧的性格而成为北方名将,尤其是在大同战役声誉达到了顶峰。但是盛极而衰,他也要为自己的过度自信而吞下苦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