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9.15号开始,我们国家将对俄普通护照持有人试行一年单方面免签,这不是小动作,而是清楚告诉外界:中国有这个底气,有这个自信,外媒普遍解读这是大国格局的一次展现。
这项新规一实施,俄罗斯人拿着普通护照就能直接来中国,无论是做生意、旅游,还是只是路过中转,都不用再跑签证这一套,单次停留最长可以待一个月。
九月五号普京很快就对这消息有了回应,他挺认可这举措,觉得互免签证能极大推动两国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还说俄方会认真考虑对等措施。
在外界一片叫好声中,俄议员朱洛娃提出了不同看法,她直言如果以后搞双向免签,中国男性可能会大批进入俄罗斯,他们并不光是看风景或做买卖,甚至可能是为了找对象。
两国婚恋市场天生互补
朱洛娃的担心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现实基础的,中俄两国在性别结构上确实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局面,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多,一个少”。
先看中国,男女比例失衡已经是老问题了,年年提问题却一直没彻底解决,预计到今年底,全国男性比女性要多出3300万人,这数字听起来有点抽象,可一旦放到婚恋市场里压力就很直观。
在25到35岁这个最要紧的阶段,本该是结婚成家的好时候,但中国单身男性的人数却接近1800万,换句话说,适龄男人想娶媳妇并不容易,现实就是男多女少,婚姻市场竞争很激烈。
放眼全国,光是适婚年龄的单身人口就超过了2亿,而男性占了大多数,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婚恋竞争极度激烈,大量男性背上沉重的婚姻焦虑。
再把视线转到俄罗斯,情况却截然相反,俄罗斯长期存在“男性短缺”问题,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男性,这个趋势早在2014年就很明显,当时统计显示女性比男性多整整1000万。
那一年,差不多一半的俄罗斯女性在找对象时遇到了困难,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九,到了现在,这种男女比例失衡带来的问题依然存在。
尤其在适婚年龄段,俄罗斯女性人数依然远超男性,她们在选择伴侣时,往往面临“人多位少”的局面,择偶空间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宽裕。
彩礼差距惊人
人口结构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左右个人婚姻选择的还是钱袋子和生活方式,尤其在婚姻这件事上,中国和俄罗斯的差距非常现实。
在中国,结婚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彩礼、买房、买车几乎成了硬性条件,没有这些很难跨进婚姻大门。
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彩礼金额大概在14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在一些地方远不止这个数,几十万上百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对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男性来说,这笔钱就是压在身上的大山。
房子和车子更是必选项,没有至少一套房很难让对方家庭点头,再加上婚礼、酒席、装修这些后续开销,随便一算就是天文数字,很多年轻人一边背着房贷,一边还要凑钱准备结婚,负担之重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而在俄罗斯这一切看起来就轻松很多,当地婚俗中根本没有彩礼的概念,婚礼花销也非常克制,一对新人如果只是走个基本流程,三千块人民币就能搞定,买枚戒指、几束鲜花就足够了。
这和中国动辄几十万的婚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俄罗斯婚姻更像是两个人的决定,而不是一场家庭之间的经济较量。
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外地男性到本地成家,还会提供额外福利,比如赠送土地,面积甚至能达到十五亩,还会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
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反差,无疑为跨国婚恋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中国小伙成潜力股
除了经济压力的差异,其实文化观念和个人形象的变化,也正在悄悄影响俄罗斯女人的择偶标准。
过去不少俄罗斯女人对本国男人都有点意见,喝酒喝到烂醉、大男子主义严重、不愿意顾家,这些刻板印象在她们心里根深蒂固。
有人甚至说,嫁个本国男人就等于多养个大孩子,这样的观念让很多俄罗斯女人觉得,本国男人不靠谱,婚姻也没什么保障。
可对比之下,中国男人的整体形象正在往好的方向转,早些年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男人比较内向、木讷,不太会表达。
但现在情况变了,随着交流越来越多,俄罗斯女人发现中国小伙子其实很愿意承担责任,对家庭也上心,尤其是在分担家务、带孩子这些事上,态度更认真,这些优点恰好戳中了她们的痛点。
毕竟,对不少俄罗斯女人来说,一个能顾家、能负责任的伴侣,比花言巧语更重要,这种印象的转变不是空口说说,数据也能证明。
有个叫 Mamba 的俄罗斯婚恋平台今年做过调查,结果挺出人意料的,在25到35岁的女性用户中,竟然有42%明确表示,她们愿意和中国小伙子交往。
这已经不是个别人心理上的尝试,而是真正出现的趋势,换句话说,跨国婚恋正在从少数人的选择,逐渐变成越来越多人愿意参与的群体现象。
跨国婚姻不同的观念
免签政策的消息一出,黑龙江黑河口岸立刻热闹起来,俄罗斯游客成群结队地往中国跑,船票卖得飞快,从黑河到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航线,几个小时就被抢空。
为了招待这些客人,当地商铺火速上新俄语菜单,还在店里播放俄语广播,生怕招呼不周,街头气氛就像节日一样,来往的人流把口岸挤得水泄不通。
虽然跨国婚姻看起来热闹,但真正走上这条路的人会发现,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最先碰到的难关就是语言。
很多中俄夫妻的日常沟通都离不开翻译软件,有调查显示,差不多六成五的跨国夫妻承认交流有问题,一点小矛盾就可能因为听不懂、说不清而放大。
饮食差异也是个大问题,中国人习惯热腾腾的饭菜,而不少俄罗斯人偏爱冷盘,中国小伙子想炖一锅排骨汤,俄罗斯姑娘可能更想来点冷肉配面包。
再加上俄罗斯饮食里肉奶占比大,蛋白质多,消费成本自然就高,久而久之这些差别会在柴米油盐里显露出来。
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是跨国婚姻难题之一,很多俄罗斯女性重视个人空间,不习惯和公婆住在一起,但在中国三代同堂很常见,老人帮忙带孩子几乎成了理所当然。
两个观念一碰头,就容易起冲突,需要慢慢商量适应,除此之外,跨国婚姻还涉及更多现实问题,比如孩子将来跟哪个国籍?在哪个国家上学?双方父母年老后的养老怎么安排?
这些问题比吃饭喝水更棘手,不是靠一时热情就能解决的,中国率先对俄罗斯开放免签,背后当然也有政治意味。
俄方和西方关系紧张的时候,中国抛出橄榄枝,这既是地缘上的选择,也显示出对外开放的自信,普京虽然没给出明确的对等免签时间表,但一句“会考虑”已经足够吊足胃口。
其实中俄两国的人均收入差距不算大,但在很多俄罗斯人的眼里,中国的城市生活更加便利,购物、出行和医疗都比家乡顺畅。
正因如此,免签带来的不仅是游客的热闹,还有更多普通人对未来跨国生活的想象,跨国婚姻未必会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它背后折射的人口压力、经济现实和文化差异,却让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关注。
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