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人们总会反复爱上平湖?
城市与人,互为镜象。
他们都是攥着时光向前走的行者,伴着日升月落,一寸寸地褪去旧容、生长新姿。
平湖这座城市,也是如此。她从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里走来,在一代又一代平湖儿女的托举下,以蓬勃之势拔节生长。
今夜,秋风欲起,瓜灯将亮。
不妨借这抹闪耀了300年的光亮,再一次细细勾勒这座“瓜灯之城”的新图景。
▲市民欣赏西瓜灯(资料图片)
一片海
平湖与海,相拥而生。从地图上看,如同一只振翅欲飞的海鸥挺立在杭州湾北部。
面朝大海,平湖的海岸线绵延了27公里。这是连孙中山先生都认证的“黄金”海岸线:当年,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规划的“东方大港”便选址于此。
得天独厚的“家底”,赋予这座城市兴港的底气与使命。凭借浙北地区唯一深水良港的“断层”优势,一个现代化枢纽港口已在平湖独山港落成。从单个码头的建成开放,到如今29个外海生产性泊位串珠成链,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占比近80%,这里冲刺着每年亿吨级的“流量”,也为平湖交织出连接世界的海运网络。
▲独山港经济开发区
向海而兴的故事里,还有山海相依的浪漫。九龙山临海而踞,山、海、林、岛buff叠满。平湖在这里建起了旅游度假区,塑造出“天花板”级别的多重体验感。
沿着游步道拾级登山,一边是郁郁葱葱的青山,一边是浪花翻腾的大海,幸运的话还能一睹“千猛(猛禽)过境”的震撼场面。然后等到夕阳西斜,走上悬浮的通天桥,在海天之间追一场暮色霞光,随手定格,便是海滨城市的经典封面。当然,也要来开业一个多月就有超20万人次打卡的新晋“网红”东沙滩看看,赤脚踩进细软沙粒,任海水漫过脚背,只是简单的踏沙逐浪,童年的无忧与欢笑便能尽数找回。
▲九龙山旅游度假区
一条线
今年夏天,一辆229路公交车从平湖市区驶出,终点站是上海乐高乐园公交枢纽。手持一张社保卡,坐着公交跨省旅游,这是平湖人解锁的最新生活“副本”。在此之前,这种便利早已融入日常:去上海上班、看病、上学,都能靠一趟跨省公交轻松实现。
平湖与上海,地缘相近,有着58公里的毗邻交界线。可以说,平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接轨上海的历史,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多方面的“壁垒”一步步被打破。这条地理意义上的分隔线,如今却成了深度融合的最好见证。
有一组数据很直观:当下的平湖,50%的家庭有亲属在上海工作、生活或者就学就医,60%的游客来自上海,7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80%的工业产品经过上海中转,90%的招商引资信息离不开在上海拓展的“朋友圈”“事业群”。循着融入上海的发展主轴,平湖与上海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未来,随着“公铁海空”的进一步互联互通,两地同城的图景将愈发清晰。
一个人
平湖,是叔同故里。
李叔同,这位中国近现代重量级艺术先驱,17岁时以“当湖李成蹊”署名,23岁时篆刻印章“平湖后生”,还曾用过“当湖惜霜”“当湖断肠词人李惜霜”等名号。早年,他在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学习时,成绩单上赫然填写着“浙江平湖县监生李广平”的字样。
▲李叔同篆刻的“平湖后生”印章
“当湖”“平湖”这些字眼成为李叔同署名中的“高频词”,足见他对平湖有着非同寻常的情结。而平湖也以“叔同故里”为傲,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
在平湖,传承融入了城市肌理。以“叔同”命名的学校、公园、道路随处可见。东湖边的李叔同纪念馆是城市地标,也是感知大师魅力的好去处。今年5月该馆焕新启用,传承也有了更多文化载体。平湖联合浙江广电集团打造了纪录片《李叔同》,引发海内外播映热潮,再现李叔同前半生传奇经历的话剧《后生》将于今晚起在平湖、上海两地展演。
李叔同的一生,“做什么就像什么”。这种“凡事认真、勇猛精进”的品格凝练成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指引着千千万万的“平湖后生”勇毅前行。
一个湖
城市有了湖泊,便如人有了眼眸。对于平湖来说,东湖无疑是这般特别的存在。
东湖是平湖境内最大的湖泊,有九条河流汇入和四条河流汇出,古誉“九龙港”。独特的地貌来源于1800多年前的一次地壳变动。当时,在今当湖之东侧发生塌陷,引起大量流水汇聚,变为湖泊,取名“当湖”。后来,还有了“柘湖”“鹦鹉湖”“东武湖”等别名,到了明天启年间,才逐渐称之为“东湖”。
▲东湖景区
一方地貌,造就了一方盛景。东湖的美,被历朝历代的人们记录了下来。宋代沈括游览东湖后,留下了“犹喜乱花时入眼,可能万事顿忘情”的感叹;明代李东阳的一句“宁独知春来与春去,长在鹉湖湖上住”,道尽了东湖春日的绝美风光;“从头一望珠楼好,港口条条戏九龙”,明代沈懋嘉挥笔写就了九派江河入东湖的气势。
以历代文人描绘的“东湖十景”为基础,如今,平湖打造出兼具历史意蕴与现代美感的“东湖八景”。其中,“塔影垂虹”一景尤为特殊。在那里,一座报本塔跨越460多年岿然不倒,它用自身的坚守与沉淀,滋养出“平和报本”的城市基因。
▲报本塔
可见,东湖不仅是一个湖泊,更是记录平湖地貌变迁与历史魂脉的一座丰碑。
一朵花
春天的周末,平湖钟溪樱花里景区里挤满了人,他们是来欣赏这里盛放的2万多株樱花的。这些人当中,有周边的居民,有远道而来的游客,也有附近日资企业里的日籍人才。
▲钟溪樱花里文旅季的盛况(资料图片)
一座县级城市,何以有着如此多的国际化元素?这一切要从1994年说起。这一年,浙江川电钢板加工有限公司落户平湖,成为全市首家中日合资企业。自此,平湖开启了与日资“牵手”的一段佳话。2015年,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获批成立,如磁石般吸引众多日资企业陆续入驻。如今,已有100余家日资企业在此扎根,其中规上日企实现196.6亿元产值。
一棋活,满盘赢。有了引进日资的“珠玉”在前,德资、美资、韩资等多家外商纷纷选择落户这里,平湖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连续25年进入全省前十。
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已在这座城市蔚然成风。
一座城
有人说,到了平湖就很难按捺住购物欲。甚至有网友调侃:“来一趟就像来‘进货’了。”
这份让人忍不住“剁手”的吸引力,从不是偶然,而是敢想敢拼的平湖人靠着一股闯劲,打下来的江湖地位——这里占据着全国80%的时尚女装羽绒服市场份额,产出了全国30%的中高端拉杆箱,也制造了全球80%的电动童车……
但平湖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有人看见一个劈波斩浪的平湖,勇立潮头敢为先。这里抢占算力产业的发展先机,今年1-7月,算力产业营收达64.6亿元,同比增长101.5%,潜力十足。这里也闯入了航空航天的“新赛道”,飞行摩托车、新能源轻型运动飞机等陆续投产交付。智能制造的浪潮在此奔涌,正为这座城市铺就一条驶向未来的通途。
有人看见一个时尚宜居的平湖,绽放无限活力。这里是浙江6个5A级景区城之一,城区里一步一景,闲时来一场citywalk,工作和生活的疲乏瞬间消散;而乡村也满是潮流范儿,在棒球小镇挥洒热血、在赛艇小镇划桨前行,这里不仅有田园诗意,更有年轻人喜爱的动感与新潮。
有人看见一个敞开胸怀的平湖,包容每一个梦想。平湖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用心用情呵护追梦人:找工作时,有免费的青年人才驿站可供入住;入职后,有免费的人才公寓能安家;选择创业,“平妈妈”式服务更会贴心化解各类企业“成长的烦恼”……只要你来,就会感受到这座城市满满的诚意。
林徽因在《爱上一座城》中写道:“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
也许只有亲自踏上这片土地,你才能明白,为什么总有人会反复爱上平湖。
2025平湖西瓜灯群众文化系列(推广)活动
今晚拉开帷幕
快带家人朋友东湖边走走~
扫码加小编留言进平湖爆料群
共同讨论本地热点消息和话题!
来源 |平湖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