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犹太后裔选择去以色列定居,声称不再回中国,结局如何?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开封城的晨雾尚未散尽,七旬的赵老先生像往常一样在城墙根下遛鸟。路过山陕甘会馆时,他的目光在斑驳的石雕上停留片刻。这里曾是犹太会堂的旧址,如今只剩下一块毫不起眼的文物保护标识。几个金发碧眼的游客正举着相机拍摄雕梁画栋上的六芒星纹样,却不知这些星月交织的图案,见证着一个族群在中国大地上的千年传奇。

时间倒回北宋年间,东京汴梁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四方来客。一队风尘仆仆的西域商队带着珍奇的香料和琉璃,操着夹杂波斯口音的希伯来语,叩开了大宋的国门。这些自称为“一赐乐业”(以色列的音译)人的犹太子孙,从此在这片东方沃土扎下了根。

史料记载,当时的宋朝官府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商礼遇有加。不仅准许他们在开封定居,还特意赐予汉姓。聪明的犹太人根据原有姓氏的发音,选择了发音相近的汉字:列维家族改姓李,示巴家族改姓石,而最尊贵的赵姓则赐给了族中长老。这便是后来考证的开封犹太八大家族的由来。

他们在汴京建立了第一座犹太会堂,因其宰杀牛羊时挑除脚筋的习惯,被当地人称为“挑筋教”。又因头戴蓝色小帽,与回族习俗相似,老百姓都叫他们“蓝帽回回”。这座犹太会堂历经宋、元、明、清四朝,虽然数次毁于黄河水患,但总能在原址重建,直到19世纪中叶才彻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明清时期,开封犹太人已经深度汉化。他们读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赵氏家族甚至有人官至大梁道中军守备。族中贤达在保持犹太教仪轨的同时,也开始尊孔祭祖,春秋两季前往文庙参与祭典。犹太会堂内既供奉着“万岁牌”,上书皇帝名号;又设置“祖堂”,祭祀列祖列宗。这种中西合璧的宗教实践,在世界犹太民族史上堪称独特。

然而,文化的融合终究是双向的。随着与汉族通婚日益普遍,加上缺乏新的犹太移民补充,到19世纪初,开封犹太人已经完全停止宗教活动。大多数后人融入汉族,少数改宗伊斯兰教。曾经显赫的犹太家族,只剩下家谱中那些陌生的希伯来名字,暗示着一段被遗忘的过往。

2013年的开封,初夏的微风拂过鼓楼广场。25岁的李静坐在星巴克靠窗的位置,小口啜饮着摩卡咖啡。她对面的以色列领事馆文化参赞推过来一份文件。

“根据我们的调查,你的祖母确实是犹太人。”参赞用流利的中文说道,“以色列欢迎迷失的羔羊回归故土。”

李静的手指微微颤抖。她想起祖母在世时,常坐在四合院的老槐树下,哼唱着谁也听不懂的古老歌谣。老人总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一个很远的地方,那里有奶与蜜流淌,有圣殿屹立在山上。

“我想去看看。”李静轻声说,仿佛在对自己发誓。

接下来的三年里,李静和另外四个开封女孩——高艺宸、岳婷、李圆、李程锦,一起为移民以色列做准备。她们每周三次聚集在旧城区的一间出租屋里,跟着从耶路撒冷来的拉比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律法。

“你们要记住,”拉比严肃地告诫她们,“仅仅是血统不足以让你们成为真正的犹太人。必须通过皈依考试,你们才能被承认。”

2016年春天,五个女孩终于拿到了前往以色列的签证。临行前,李静在家族坟前上了最后一炷香。墓碑上刻着中西合璧的纹样——六芒星与如意云纹交织,仿佛诉说着这个家族跨越千年的文化融合。

“我要去寻找真正的根了。”她对着墓碑轻声说,不知是在告慰祖先,还是在说服自己。

在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五个女孩兴奋地合影留念。李静在朋友圈写道:“终于回到家了!”配图是她们在机场大厅手持以色列临时身份证的笑脸。这条动态很快收到了上百条评论,有祝福也有质疑,甚至有人骂她们“数典忘祖”。

李静干脆地回复:“良禽择木而栖,人往高处走。我们不会再回中国了。”

现实很快给这些满怀憧憬的女孩泼了冷水。她们被安置在耶路撒冷郊外的一所宗教学校,开始了严格的皈依课程。每天清晨5点就要起床祷告,学习复杂的犹太教规,还要熟记613条戒律。

“你们连安息日都不能严格遵守,算什么犹太人?”授课的拉比经常这样斥责她们。因为这几个中国女孩偶尔还会在安息日偷偷使用手机,与远在开封的家人联系。

更让她们难以适应的是文化差异。尽管有着犹太血统,但她们本质上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中国姑娘。她们习惯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而以色列人直接甚至尖锐的交流风格,常常让她们感到受伤。

“你看她吃东西的样子,简直像头猪!”食堂里,一个以色列女生故意用希伯来语嘲笑李圆吃饭时不小心掉了面包渣。周围爆发出一阵哄笑,虽然李圆的希伯来语还不够好,但她完全明白那些表情和语气中的恶意。

半年后,她们被送往内盖夫沙漠中的基布兹农场。这里的生活更加艰苦。每天要在40多度的高温下采摘葡萄,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又长。晚上睡在简陋的集体宿舍,沙漠的夜风刮得铁皮屋顶哗哗作响。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某个深夜,岳婷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时问道。

李静拍拍她的肩膀:“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等我们通过考核就好了。”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学习和劳动,五个女孩终于通过了皈依考试,正式成为以色列公民。宣誓仪式上,她们手按《托拉》经卷,用还带着河南口音的希伯来语念诵誓词。拉比给每个人取了希伯来名字:李静成了“Yael”,意思是“野山羊”。



那一刻,五个女孩相拥而泣,以为所有的苦难都值得了。

按照以色列法律,所有公民年满18岁必须服兵役。2018年,五个开封女孩被征召入伍。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