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亿人口就是耗也能把几百万人口的清朝耗死!为什么就失败了呢?因为出了一个只会催命的皇帝!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明朝真有1亿人口,对上当时满打满算几百万人的清军,按理说就算拼命耗,清朝都该崩溃。
可历史就是给了我们一个大反转,无数人都在问:明朝到底是怎么输给清朝的?其实,答案里藏着一个让人牙痒痒的核心人物——崇祯皇帝。
夜色翻滚,1644年春,紫禁城的灯光彻夜不眠,崇祯站在煤山上,脚下是京城凄凉的夜,身后是大明一百多年的江山。
他一句“朕死无颜见列祖列宗”,紧接着一根白绫挂在歪脖子树上,注定了明朝的终章,可问题是,明朝真是被李自成和多尔衮联手打垮的吗?还是崇祯自己把帝国的棺材钉死了?
你想象一下,明朝末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京城里,老百姓都在传,说朝廷的钱全被贪官捞走了,兵饷发不下来,饿肚子的士兵连裤腰带都快当干粮啃了,农民起义军进了城,兵不血刃。
可就是在这乱局中,崇祯还在忙什么?他忙着查谁说了坏话,忙着追究谁没守好门,忙着让东厂西厂互相打小报告。
崇祯皇帝上位时,明朝其实还有救,即便李自成在北方搅动风云,清军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明朝的底子还在。
可崇祯的选择是什么?不信人、不用人,换一个又一个将领,仿佛换帅就能转运,袁崇焕、孙传庭、吴三桂,一个个不是被杀就是被弃用。
更离谱的是,崇祯几乎把所有能打仗的将领都给搞没了,最后北方成了一盘散沙。
你说明朝人口多,但你想象一下,1643年冬天,陕西大旱,河南蝗灾,山东疫病,百姓流离失所,很多地方已经没有粮食。
朝廷征粮征得比蝗虫还狠,官军一路烧杀抢掠,百姓喊着“宁与闯王,不与官军”,这不是段子,这是历史真实。
明末的官军跟流寇在百姓心里没什么区别,反倒是农民军给老百姓分粮,成了救命的希望。
有时候,人口不是决定一切的砝码,关键是,这一亿人有没有被团结、有没有被组织。
明朝晚期的百姓,早就对朝廷死心了,你以为他们真愿意跟着朝廷打清军?其实很多人只想着怎么活下去,李自成攻进北京时,城门一开,百姓全跑去看热闹,谁还替崇祯拼命?
而崇祯在干什么,他在宫里抓奸细,在弹劾官员,在一遍遍写奏折让文官们自查自纠。
但他从来没有勇气站出来,带着文武百官守城,他只会用最狠的方式催命,逼得身边只剩一群唯唯诺诺的“忠臣”。
有一次,孙传庭夜里被叫进宫,崇祯劈头盖脸一顿狠批,孙传庭转身就上前线,第二天就战死,你说一国之君,难道不该给前线将领打气吗?可崇祯只会给将士下最后通牒。
明朝崩溃不是因为敌人太强,而是因为自己太弱,崇祯以为靠严刑峻法能救国,结果官员人人自危,没人敢出头,人口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清军几十万铁骑杀进关内,明朝百姓不是反抗,而是四散奔逃。
夜色下的北京城,李自成的军队推开城门,宫殿里静得能听到风声,崇祯一个人走向煤山,这一幕,不是帝国的终结,而是一个只会催命的皇帝的自我终结。
他以为只要把身边人都逼到极限,国家就能起死回生,可惜,他忘了,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恐惧维系的。
想想看,如果崇祯哪怕学点“用人之道”,哪怕多给将士一点信任,哪怕把百姓的生命当回事,明朝或许还有机会,可他把一切都推向了绝路。
有人说“明朝一亿人口就是耗也能把清朝耗死”,但在崇祯手里,这一亿人连一块铁板都拼不起来。
当夜色再次笼罩紫禁城,历史的轮盘已经转向了清朝,崇祯死在煤山,明朝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你说清军强吗,其实他们最强的武器不是刀枪,而是崇祯的自我毁灭,明朝败了,不是因为敌人太强,而是因为出了一个只会催命的皇帝。
历史,总是出人意料,今天回头看,你会发现,人口不是一切,制度和人心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