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开始,中国钱币使用‘通宝’称谓的‘宝文钱’一直沿用到清朝。仔细看,‘开元通宝’四个字也大有来头,这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亲笔题写的。”新学期伊始,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上海财经大学“育衡宣讲”团成员、财税学院大三生尹嘉金从钱币的发展讲起,给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临港中学的学生们带来一节特殊的博物馆研学课。
透币见史,一枚小小的钱币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无声见证。
而对上海财大新生来说,商学博物馆是入学教育的必经“打卡”地。作为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唯一一个资源型实践基地,这里除了有货币馆,还有中国高等商学教育馆、保险馆、税票馆以及算具馆,5个主题展馆全景式多维度地展示和呈现了中国优秀商学文化、红色文化的沿革与发展。
据悉,上海财大商学博物馆自2017年开馆至今已接待超10万人次参观者,其中近半是学生群体。“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副馆长王雅静介绍,学校正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为一部常读常新的“历史书”,让优秀商学文化浸润莘莘学子,筑牢青年财经报国的信念。
一枚“彩蛋”,折射财经文化传承
1988年12月6日,在上海财大国定路校园正对校门的核心位置,一座巨轮造型的建筑正式落成,它就是当年的图书馆。如今,这里叫“育衡楼”,已被打造成为上海财经大学的新地标——商学博物馆。
走进这个宝藏馆,一个隐藏的“彩蛋”总是让参观者惊喜。在货币馆,不少学生第一次看到展柜里的“安阳”方足布,都会好奇地问:这款钱币怎么和上海财大的校徽如此相似?
小钱币,蕴含着大学问。“安阳”方足布属于布币,而布币则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青铜铸币的总称,其造型源于古代农具“镈”。因“镈”与“布”音近,于是演变为货币名称。早期布币形似完整农具,铲形轮廓代表着对农耕文明的深度认同。如今,虽然布币不再是支付工具,但依旧被赋予五谷丰登、财福广源的美好寓意,也被视作财经文化的承载。
“上海财大校徽的核心元素便是一枚艺术化的‘安阳’方足布与一本打开书籍叠加的图案,巧妙诠释了校训‘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的内涵。”尹嘉金告诉记者,这个坐落于学校的商学博物馆,真正开启了他对学校历史乃至财税学科理解的第一课。当他成为讲解员后,这枚“彩蛋”就成为了他最得意的讲解内容。
以馆育人,培植青年文化自信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上海财经大学“育衡宣讲”团指导教师花苑说,这也是商学博物馆开放后、这里成为全校新生教育的重要一站的原因。从开馆起,博物馆就从全校学生中招募讲解员,大一新生同样可以报名。
“走进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这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2025级本科生田子怡一入学就填写了报名表,收到的是一叠厚厚的资料——整整50页的讲稿,上面有对商学博物馆及其展品的详细介绍。第一时间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让她没想到的是,今年开学典礼刚结束,她就作为讲解员“接棒”首份讲解任务。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上海财大在1952年就曾设立“货币展览室”,彭信威、刘絜敖、叶世昌等著名学者都曾在学校从事货币史教学与研究,几代上财人为普及中国货币知识和推广货币文化做出诸多努力。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育衡宣讲”团成员还与上财附小的同学们献上一场校史情景剧。田子怡感慨道:“无数上财前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作为后辈,我们应当接续这份精神,走好新时代报国路。”
创新形式,让小馆发挥大能量
这两年,除了开学季,上海财大商学博物馆在寒暑期同样迎来客流高峰。据悉,今年暑期,预约参观和讲解的游客达到2000人次,其中,中小学生占比过半,最远的学生来自马来西亚。因此,学校也在思考,通过更多创新的形式,让这座五层楼的小馆发挥出高校博物馆的更大能量。
“作为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上海市示范性科普场馆,我们正不断拓展财经文物宣介的途径和边界。”花苑介绍,“育衡宣讲”团成员参与了从2023年起策划的财经文物小报进校园品牌活动,在财大基础教育集团及馆校合作学校每月进行一次财经文物科普。此外,学校还与合作中小学打造了博物微空间,让古钱币展览“走出”校门。
值得一提的是,“育衡宣讲”团也从志愿服务迭代升级为学校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团队和实践研学育人的平台,被纳入了全校通识课《社会实践研学指导课程》的选修项目。这支队伍180名学生讲解员中,不仅有学生将货币研究作为论文和科研的选题和方向,在学术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还有青年学子从理论宣讲中汲取了精神力量,找到了职业目标,在毕业后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继续传播文化自信的火种。
原标题:《透币见史,一枚古钱币为何让这么多学生念念不忘?|校馆弦歌》
栏目主编:樊丽萍 图片来源:上海财经大学
来源:作者:文汇报 吴金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