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推 荐 人:寇俊松(文澜掀海人)
●推 荐 地:盛京碑林
●推荐理由:了解一座城市,
不仅要看它的现在,
更要读懂它的过去。
盛京碑林,
正是读懂沈阳最好的开始。
每一块石碑都像是一位沧桑却寡言的老人,在塔湾的阳光下,低声诉说着沈阳千年的心事。我推荐的,不是熙熙攘攘的中街,不是人声鼎沸的故宫和帅府,而是一座露天的历史图书馆——盛京碑林。
走进碑林,时间仿佛慢了下来。118通石碑,如同历史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城市最珍贵的记忆,守护着那一阙一阙发黄的历史书简。
壹
石之语·时光守望
九月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漫步在碑林小径上,指尖轻轻拂过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碑面。
2017年5月,盛京碑林陈列馆在这里正式对外开放。在一块明代石碑前,我停下脚步。闭上眼睛,似乎能听到凿子与石头碰撞的叮当声,看到工匠们精心雕琢的身影。
这些石碑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个个时间的容器,封存着沈阳最真实的呼吸。
贰
城之基·千年密码
在碑林的东北角,三块特殊的石函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们是辽代的遗物,也是解开沈阳千年城址之谜的钥匙。
我俯身细看,其中一块石函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想象着千年前,一位辽代工匠正借着油灯的微光,小心翼翼地刻下“沈州西北丰稔村东”几个字。他可能不会想到,这寥寥数字,会成为后世考证沈阳城址的重要依据。
“三塔定沈州”,多么富有诗意的考证。塔湾舍利塔、白塔寺崇寿寺塔、卓望山无垢净光塔,这三座古塔如同三根巨柱,支撑起辽代沈州城的时空坐标。
站在碑林的高处向西望去,似乎能看到辽代的沈州城在眼前缓缓展开:城墙巍峨,街巷纵横,炊烟袅袅。而那些刻在石函上的名字,也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沈阳先民。
叁
民之心·市井烟火
元代沈阳路城隍庙碑前,我驻足良久。这块最早记载“沈阳”称谓由来的碑碣,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命名历程。
城隍庙前,香客如织;街市之上,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细细辨认碑文,一幅元代市井生活画卷在脑海里徐徐拉开,那时的人们,或许也像今天的我们一样,为生计奔波,为家人祈福。
明代重修城隍庙碑记则更加生动,明代某个清晨,阳光洒在刚刚修葺一新的城隍庙上,工匠们正在安装最后一块匾额,当地士绅和百姓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这些石碑的每一笔刻痕,都是市井烟火的见证;每一个字迹,都是民间记忆的传承。
肆
文之脉·文化传承
在长安禅寺碑前,一段跨越时空的文脉悄然连接。碑文中提到的曹辅、曹铭,竟然是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先祖。
想象明代成化年间,曹铭作为沈阳中卫指挥,或许曾在某个午后来到长安寺,在这块碑前驻足。他是否想过,数百年后,他的后人会创作出震惊世界的《红楼梦》。
而不远处的文溯阁记碑图文,则讲述着另一个文化传承的故事。为收藏《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八年(1783),沈阳故宫文溯阁建成,《四库全书》入藏。其间,《四库全书》曾辗转离沈,1925年,在社会各界努力下,这批文化瑰宝终于回归沈阳。这块碑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见证了沈阳人对文化的珍视与守护。
伍
善之魂·家国情怀
《左忠壮公善宅以彰义举碑》前,我被深深震撼。左宝贵将军对家人的嘱托,字字泣血,句句动人。“我今天远行,班师无日……”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看到1894年那个离别的早晨:左宝贵将军整装待发,与家人作最后的告别。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却依然义无反顾。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不仅为国捐躯,还将自己的宅院全部捐出,用于慈善事业。家国情怀和拳拳大爱,正是沈阳城市品格的最好诠释。
一点感受
夕阳西下,我漫步在碑林小径上,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回头望去,那些石碑在落日余晖中格外庄重肃穆。
石头上的文字仿佛在说,沈阳的历史不仅是由帝王将相书写,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信仰、奋斗和牺牲共同铸就。
如果您来沈阳,不妨避开人潮,来盛京碑林走一走。在这里,您能听到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心跳,感受到沈阳之所以为沈阳的文化根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