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农历七月三十,江南的街巷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家家户户在墙根、门边插满点燃的棒香,青烟袅袅中,孩童们举着插满蜡烛的茄子灯奔跑嬉戏,
老人们念叨着“地藏王菩萨保佑”。
这个被民间称为“地藏节”的日子,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生死观与孝道文化。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位“地藏王菩萨”究竟是谁?
地藏王菩萨的故事,得从两千多年前的印度说起。
佛教经典《地藏十轮经》记载,这位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地藏”,故而得名。
他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土地神,掌管大地万物生长,
后来随着佛教东传,逐渐演变成救度六道众生的“幽冥教主”。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中,地藏王以“大孝”和“大愿”著称。
佛经记载,他曾在过去世多次救母于地狱之苦:
一次是婆罗门女为亡母设供修福,一次是光目女为救母发愿度尽众生。
这些故事被《地藏本愿经》详细记录,成为佛教“孝经”的典范。
唐代新罗国王子金乔觉的故事更让地藏信仰落地生根,
他携白犬来华,在九华山苦修七十五年,圆寂后肉身不腐,被信众奉为地藏化身。
如今九华山仍存肉身殿,每年吸引无数信徒朝拜。
地藏王的“大愿”更令人震撼。
他发下惊天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这种“倒驾慈航”的精神,让他成为佛教中最特殊的菩萨,
其他菩萨都在天上度化众生,唯有他主动深入地狱,与恶鬼为伴。
这种“向下兼容”的慈悲,恰恰契合了中国民间“宁落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实用主义信仰,老百姓需要一位能管阴间、救苦难的“自己人”。
农历七月三十被定为地藏节,背后藏着复杂的文化逻辑。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地藏王代理佛位,掌管幽冥界。
而七月恰是民间传说中的“鬼月”,从七月初一鬼门开,到七月三十鬼门关,阴阳两界短暂相通。
地藏节的出现,恰似给这场“人鬼狂欢”画上句号。
各地习俗堪称民俗大观园
南京清凉山: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烧香,月底达到高潮,茶棚林立、游人如织,俗称“盖山门”。
苏州:家家户户在庭院四角插满棒香,称“烧地头香”,
传说元末张士诚死后,百姓借烧香寄托哀思,因他乳名“九四”,逐渐讹传为“烧狗矢香”。
温州:街巷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称作“地灯”,远远望去如星河落地。
闽南地区:七月二十九“关巷口”(即“关狱口”),家家户户挂明灯、摆酒菜,送孤魂野鬼回阴间。
最有趣的当属“落苏灯”,
孩子们把茄子挖空,插上蜡烛当灯笼玩。
这个习俗藏着语言密码:茄子在吴语中称“落苏”,《本草纲目》记载其名源于“酪酥”的谐音,
而宋人《渑水燕谈录》则说因避钱王钱镠的讳(“镠”与“刘”同音,钱王父亲名钱宽,
“宽”与“茄”在方言中相近)而改称。
一个小小的茄子灯,竟串起了医学、语言学、历史学的多重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地藏节与中元节(七月十五)常被混淆。
前者侧重地藏菩萨的救度,后者源于道教“中元地官赦罪日”,
但二者都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生死观。这种观念在当代依然鲜活:
清明扫墓、网上祭奠、生命教育课程,
我们从未停止对生死的思考。
从印度土地神到东方“幽冥教主”,从宗教誓愿到民间狂欢,地藏王的故事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力。
当我们在七月三十的夜晚点燃那支棒香时,
既是在祈求平安,也是在向先人传递思念,更是在告诉自己:
生命终将逝去,但爱与善意永存。
这或许就是传统节日最动人的力量,
它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烟火气中触摸到永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