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和平谈判的桌子早已冷场,边境的冷藏车却还在准时赴约。
9月17日,乌克兰官方宣布从俄罗斯接回1000具乌军阵亡士兵遗体,作为交换,他们交还了24具俄军遗体。这场1000:24的悬殊交换,像一面镜子照出战争最残酷的底色——哪怕和谈停了,死亡数字还在以冰冷的比例增长。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如此扎眼的差距。翻开以往记录,8月19日俄乌刚完成过一轮交换,同样是俄移交1000具乌军遗体,换回19具俄军遗体。6月11日的交换更夸张,乌方接回1212具遗体,只还给俄方27具。三年来,类似的数字对比反复上演,早已不是偶然。
2025年6月俄乌在伊斯坦布尔谈判时,曾约定“6000:6000”的遗体交换模式,可现实却是协议成了废纸,悬殊比例成了常态。
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成了这场战争中唯一没停过工的“中间人”,一次次穿梭在交火线两侧,协调遗体交接。有参与过交换的志愿者透露:“每次看到乌军遗体被成排抬下卡车,而俄军遗体只有寥寥几个箱子,就知道前线的战况多么惨烈。”
双方对伤亡数字的嘴仗从来没有停止过。泽连斯基去年宣称“俄乌战损比1:5”,说每死1个乌军士兵就有5个俄军阵亡 ;普京今年却反过来说“俄军死亡是乌军的1/5”,还强调乌军每月死伤高达5万人。
遗体交换的数据不会说谎——如果真像泽连斯基说的那样,乌方伤亡更少,为何每次都是俄方移交的遗体多几十倍?有军事专家分析:“防御方在阵地战中伤亡通常更高,加上乌军缺乏制空权,可能导致遗体数量差距悬殊。”
更讽刺的是,这场持续三年的“遗体接力”,竟是俄乌为数不多没断过的合作。从2022年至今,双方已完成数十次类似交换,光俄罗斯就累计向乌方移交了超6000具遗体。哪怕克里姆林宫上周刚宣布和平谈判“暂停”,哪怕美国推动的外交斡旋全成泡影,遗体交换的流程却从没掉过链子。有网友调侃:“别的合作都黄了,就这件事比闹钟还准。”
但对于家属来说,这不是可以调侃数字游戏。乌克兰战俘处遇协调总部在声明里没说明的是,每具遗体背后都有一个等待确认身份的家庭。有人在社交平台晒出寻人启事:“我儿子去年在巴赫穆特失联,希望这次能在1000具里找到他。”
其实早在2025年6月,俄乌就约定过“全部换全部”的战俘交换原则,也曾承诺对等移交遗体 。可现实却是谈判桌上的承诺节节败退,边境的遗体比例越拉越大。当政客们在停火条件上讨价还价时,冷藏车里的遗体还在默默计数这场战争的代价。
一位俄罗斯网友评论非常扎心:“我们不关心战损比是1:5还是1000:24,只知道每具遗体都该回家。”
(综合乌克兰官方声明、新华社报道、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开信息及俄乌双方公开数据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